卷十二(終卷) 定鼎 第一十六章 公府治政(三)

三月十二日,李書義、朱艾二人也入江寧,林縛則正式將林庭立、林夢得、林續文、秦承祖、曹子昂、高宗庭、宋浮、孫尚望、王成服,孫敬軒等人召入公府商議在原戶部錢莊的基礎上成立殖商銀莊的事宜,他有意將此事作為邁向新格局最堅定的一步。

在退思堂裏,林縛一改以往主居中,臣分兩列而坐的議事格局,直接在大廳裏放置一張橢圓形長案,使眾人圍桌而坐議事。

這種形式上的改變,有益於議事、討論,雖與傳統不合,但淮東能崛起,跟將臣的務實風格有著直接的關系,倒沒有人提出異議來。

務實的精義在於實用主義,也正是這些年在林縛身邊聚集了一大群務實而有才幹的人,才使得淮東得以崛起,壯大到開創新朝的一個重要原因。

“論敘軍功及各地公田的厘定工作,也陸續進行得差不多了。”林縛坐在橢圓形長案的一頭,說道:“殖商銀莊也應該立即著手成立。新銀莊而名‘殖商’,想來各位都能從其中了解一二。殖者,興財生利也,殖貨,殖息之義也。四十萬將卒,五千將官的軍功之賞,並不是簡簡單單地說只是這次要劃入殖商銀莊的一千兩百萬銀元本金,真正的軍功之賞,要從‘殖商’之義裏得來……”

關於殖商銀莊的成立,林縛與宋浮、高宗庭、林夢得、林續文他們討論了好幾個月,林縛真正的想法,宋浮、林夢得、林續文、高宗庭他們自然也是全部了然於心。

眼下中樞財政當然拿不出一千兩百萬銀元的真金白銀投入殖商銀莊,真正投入銀莊的是弋江、壽州、廬州、江寧、虞東、夷州等地總計達六百萬畝的公田。

新成立的殖商銀莊將在各地設立機構接管這些公田,將這些公田以低廉的價格出售或出租給無田或少數的佃戶、農戶,以此所收集本金,之後將大量的本金再轉投入造船業、海港建設、黑水洋及南洋船社,以支撐新興的工場業的發展以及對海外的貿易滲透跟擴張,以獲取厚利,再將這些厚利以錢息的形式分年放發給功勛將官,以此為真正的功賞。

殖商銀莊的發展以及功勛集團將來的得利規模與程度,是直接跟對海外市場的擴張及貿易滲透掛鉤。也就是說殖商銀莊日後就站著新帝國的整個功勛集團,也就意味著林縛對海外進行擴張跟貿易滲透的新政思維,將是傳統勢力難以更改的。

目前,對海東、南洋的年貿易額,去年就超過兩千五百兩銀的規模,在各個環節差不多有近兩千萬兩銀之巨的厚利。其中約計只有七百萬兩銀通過各種渠道直接收歸軍司,計入中樞財政,以支撐當前的戰事。更多的,將近一千二三百萬兩銀的巨利,則通過各個環節,在以東陽鄉黨,海商集團以及江淮商紳為代表的諸多新興的工場主、工礦主以及把持傳統生絲、茶布、瓷器、制糖等業勢力之間分配。

以林氏、宋氏、顧氏、周氏、陳氏為代表的東陽鄉黨、海商集團以及江淮商紳,恰恰是淮東當前雄厚財政及強勢權力的基礎,他們與傳統的依附土地而食利的階層,已經有著迥然不同的區別。

以林氏為例,雖說林縛個人名下有著疆域廣闊的私邑,但林氏傳統所擁有的土地,實際上從津海大撤退開始,就逐步的轉為經營新業的資本,投入船場、鐵場、煤場、織場及錢莊等新興行業裏來。這其中,包括林氏在上林裏經營數代所積累了逾二十萬畝糧田,以及在燕南戰事之後在津海鯨吞的十數萬畝糧田,前後在林庭立、林續文、林續祿、林夢得等人的名義之下,向淮東錢莊、船場等業投入超過三百萬兩銀的真金實銀。

數年來,利潤相滾,林氏計得總資產超過一千萬銀元。林氏此時不僅在政治上獲得第一家族的地位,在經濟上也是根基堅固以確保第一家族的地位。

林縛治淮東十年,林氏實質從根本上已經從傳統的半依附土地,半依附商貿而食利的商紳勢力轉化為依附新興工場及商貿食利的較為純粹的資本勢力。

當然,新朝隨時都能成立,一旦正式立朝,林縛登基,天下的土地自然在名義上都將歸林氏及整個功勛集團所有,所以沒有一個有力的手段跟措施,很難阻止整個群體往舊路上走。

所謂更有力的手段及措施,不是強按住林氏及功勛集團的頭,而是要以新格局的巨大利益將他們緊緊的吸引住。

而所謂的新格局,無非就是統一的內地市場以及更加龐大的海外殖商市場所帶來的商業革命。而唯有持續創新的新技術及新興工礦業所生出來的豐富物資,才能源源不斷的從統一的內地市場及海外殖商市場獲取遠超地租之利的超額利潤。

當然,眼下對海外市場進行貿易滲透所得的利潤,都給以林、宋、周、陳等家族為首的東陽鄉黨,海商集團以及江淮商紳等勢力得去,設立殖商銀莊,就是要讓為新帝國創立而流血犧牲的功勛集團參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