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終卷) 定鼎 第三十七章 遷族(第2/2頁)

當然,顧天橋去濟州,林縛也不是一點都沒有給額外的好處。

最關鍵的兩個,就是林縛直接叫樞密院給顧天橋兩個特許權,允許顧天橋在濟州聚集資本金,各開設一家錢莊、船社,在海東地區的經營權限,不低於淮東錢莊、黑水洋船社。林縛還直接從內府拔出十萬銀元,以長女政君的名義,投入新設立的錢莊、船社裏去,確保新設立的錢莊、船社,至少在明面上不會受到淮東錢莊、黑水洋船社的打壓。

顧天橋在親自舉家遷往濟州之前,與將要離開江寧往廣南赴任雷州知府的顧嗣元長談過一次。

不管另立新朝會拖多久,元越就只剩下一張皮,已經沒有辦法去改變淮東徹底掌握江淮軍政財吏諸權的大格局。同樣的,淮東內部也不可避免的會因為利益的不同出現分歧,會出現派系之爭,在立嫡一事就已經十分的顯眼。

立嫡涉及到新朝、新帝國最高權力的傳承,涉及到新朝最根本利益的分配,由不得別人不爭,由不得別人不因此分出利益割裂的派系來,由不得別人不在背地裏形成洶湧的暗流。帝王家的後宮不得平靜,也常常根源於此。

孫文婉背後的孫家,蘇氏姐妹的背後蘇門舊將,劉妙貞背後的淮泗舊系,利益點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宋佳不可能有名份,也確實生不出子嗣,倒是解決了諸人最頭痛的一個問題。

不管以往親疏如何,因為顧君薰的關系,顧天橋都只能跟顧嗣元走到一起。

“你去濟州也是好的。”顧嗣元輕嘆一聲,說道:“除了湖塘不願意動彈的老族,其他能提攜的,都帶去濟州吧……”

林縛要顧天橋舉家去濟州,實際上也徹底消弱顧氏在江寧的根基。

元越高祖立嫡世宗時,為防止戚族把持朝政,在身前就陸陸續續的將世宗在京的戚族誅殺幹凈,為帝位傳承鋪平道路。

爭嫡雖然涉及到新帝國的最高權力傳承,不是那麽好爭的,特別是林顧有間隙在前,顧氏退往濟州,擁立林縛的長女政君在濟州世襲就藩,也許是最好,最實際的選擇。

同樣的,林縛給顧天橋的兩個特許權,實際也是給顧氏的,將使顧氏在濟州一舉成為超過遲氏、周氏等族的望族。一方面,林縛要使顧氏在濟州,有實際支持長女政君世襲就藩的基礎,第二也算是林縛給顧氏的補償;另一方面,顧嗣元真有心於政事有一番作為,也會少受制肘。

“這往後,孫家差不多也會給這麽處理吧?”顧天橋倒是不笨。

孫文婉給林縛生了一子,而孫家直接就是戚族——孫敬軒、孫敬堂一為參知政事,一為參知軍事,孫文炳也調入樞密院,為林夢得在支度司的副手,孫文耀也是副指揮使的高級將領,江寧府尹林景中為孫敬堂的女婿……這還沒有將西河會舊系的人物計算在內。

“敬軒公、敬堂公都不是糊塗人。”顧嗣元說道:“新成立的南洋船社以及盧加都督府,雖說是孫尚望與孫思宗叔侄主持,但孫家在背後出力、出錢甚多。特別是政君受濟州郡君爵,諸子封藩海外初見端倪,國公府的心思差不多就擺到台面上了,敬軒公、敬堂公又怎麽能不識相一點?一定要國公府指戳到臉面上,叫大家難看不成?”

“這看來,以後真要立儲,差不多只能在月兒夫人,蘇氏姊妹及譙國夫人裏選了。”顧天橋笑道:“也好,省得折騰……”

爭儲為何爭得如此血腥?除以儲君的戚族能得到最大利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其他皇子皇孫的戚族,即使老老實實不爭什麽,也會受到新君的強烈打壓,甚至血腥殺戮。這種要搏就搏一把大的,不搏也會跟著全部輸光的傳統,叫外戚勢力怎麽不跟著去爭?

雖說蘇氏娣妹背後有蘇門舊將支持,但畢竟沒有嫡親父兄在。即使以後小蘇夫人所生的林武立為新朝儲君,蘇門舊將們也只會希望政局保持平穩,而不會有其他亂折騰的動作。

劉妙貞的情況也是如此,淮泗軍系的勢力固然大,但劉氏宗族在戰事差不多已經消亡殆盡。劉妙貞雖有兩個年幼的侄子給供養起來,但也是享受富貴居多,成大器的可能性極小。

柳月兒雖有父兄在,但父兄太不成氣候,只要不亂折騰,叫他們享受一輩子的榮華富貴又如何?

不折騰,同享富貴,才是大家都願意看到的局面吧?

這些年來,顧嗣元的爭執之心已消,既然林縛給顧氏在濟州一塊退保之地,實在沒有必要圍著立儲爭出個腥風血雨來。也是能感受林縛算計是深沉,平衡淮東下面各派勢力利益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