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新大清帝國(第3/3頁)

楊豐說道。

“陛下,聖朝還準絲綢貿易嗎?”

一個士紳戰戰兢兢地說。

“國內自由銷售,出口完全歸國營絲綢公司,倒是茶葉可以自由銷售,但是國營同樣也有茶葉出口公司,瓷器可以自由銷售,這個沒有國營的,鹽業完全國營,鋼鐵業完全國營,棉紡業完全私營,這些你們自己去廣州的計委咨詢就行。”

楊豐說道。

絲綢出口是暴利,當然要控制在自己手中,茶葉主要是擔心有人跑到殖民地去種植,這時候英國人已經在錫蘭種植了,他要是完全壟斷肯定有那些奸商跑去找英國人勾搭。瓷器是沒必要,中國瓷器技術是一七一二年被傳教士殷弘緒竊取,這個家夥同樣還竊取了牛痘技術,這時候歐洲同樣大量燒制瓷器,當然,以精美而論還是中國瓷器受追捧。但隨隨便便拿個瓷碗就能讓歐洲人尖叫的時代早就一去不復返了,這時候的中國瓷器更多要靠藝術價值,很顯然這個行業壟斷是沒有出路的,鹽業必須壟斷,鋼鐵業之所以壟斷是怕煉鋼爐外傳,畢竟貝塞麥是十年後搞出轉爐的。

這邊多保密一天也好啊!

至於以後肯定也還是要放開的。

為了避免技術流傳,幹脆先禁止國內煉鋼,反正他目前的鋼鐵產能足夠,不需要借助民間力量。

棉紡業完全放開。

這個不適合壟斷,相反還要鼓勵私營以擴大產能,這個時代還有很多老百姓穿不起衣服的,必須借助自由經濟的力量全力擴大棉紡業,以此解決老百姓的穿衣問題。至於棉花的缺口可以用鼓勵到邊疆開荒的形式來擴大產量,分地只適合於內地,要是到東北,到西北,甚至到殖民地還分地就扯淡了,這些地方需要的是鼓勵種植園,以邊疆和殖民地種植園來支撐內地以均田為基礎的工業化,至於工人問題,一個工農業剪刀差就輕松解決了。

說到底純計劃經濟肯定不行,這條路已經被很多人走過了,但純自由經濟也不行,這條路同樣也被一次次經濟危機證實了。

既然這樣就一半一半吧!

但即便是這樣,他面前也依舊是一片哭聲。

“哭什麽哭?你們離了那幾畝地就活不下去了嗎?都趕下去,傳令艦隊起航,朕要去南京祭孝陵!”

楊豐喝道。

兩旁錦衣衛上前,拖著這些痛哭他們時代落幕的士紳們,然後直接拖到碼頭上,就在同時一艘艘戰艦的汽笛鳴響,緩緩駛離定海軍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