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從頭越(三)(第2/3頁)

賈環出列,向齊馳齊都禦史行禮。按照規矩,賈環作為過了府試的童生,可以自稱一句讀書人,但本質上還是小民,見官要跪。當然,讀書人一般都會有優待。傳出去也是美談,對官員而言可以刷名聲。

齊都禦史虛扶了下,沒有讓賈環跪下,道:“免禮。你就是賈環?”

賈環道:“回總憲,學生正是。”總憲是都禦史的別稱。

齊都禦史打量了賈環一會兒,疑惑的道:“我未見你有何出奇之處。如今,沙叔治在京城中為你揚名,說你:英資少年,雛鳳清聲。”

沙叔治就是北直隸提學沙提學。

而“雛鳳清聲”出自唐朝詩人李商隱的名篇《韓冬郎既席為詩相送因成二絕》: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這是賈環相當高的評價。但賈環九歲即有詩名,顯然是比韓冬郎的“十歲裁詩走馬成”還要高一級。救災、詩詞,都只是雛鳳在清啼,小露才學而已,前途不可限量。

鳳凰,鳳在古代歷來都是比喻男子的詞語。凰,才是比喻女子。

賈環心裏苦笑,又感激沙提學。他是打算離開賈府的人。要名聲沒用。但若說名聲真沒用,那他就太矯情了。

看看他現在以童生的身份,在齊都禦史面前的優待就知道。齊都禦史在和他閑聊啊。這是一種禮遇。普通的小童生在二品文官面前那可能有這樣的待遇?

賈環沒有辯駁,解釋,徑直道:“學生請總憲巡視東莊鎮。”

齊都禦史就沉吟幾秒,看了賈環一眼,道:“好。”

……

……

賈環邀請齊都禦史巡視正在重建中的東莊鎮,有兩個目的。第一,解決山長拋給他的鍋,回答齊都禦史對災民不穩的擔心。在第二,他的出奇之處,不在相貌,在做事。

當即,一行三十多人浩浩蕩蕩的出了聞道書院,前往重建中的東莊鎮,察看重建工作。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順著聞道書院外墻向2裏外原東莊鎮蔓延的數十間整齊的小院。四四方方的圍墻,一模一樣大小的院落。院落中都只砌了一間屋子,看起來很有些滑稽。

齊都禦史身邊的幕僚曹師爺指著這些還沒有完工但卻住著人的院落問道:“賈小友,這是何故?”

賈環跟在山長張安博身邊,這時介紹道:“所有的院落面積一樣大,方便分配給鄉民。至於只起了一間屋子,則是節約時間。我們要確保大雪來臨之前,所有的鄉民都有屋子住。”

妙峰山上到處都是樹木。只要有屋子遮風擋雨。對鄉民來說,這個冬天並不難熬。

賈環早做了準備,從懷裏掏出個本子,道:“此處院落共76間。安置鄉民45戶,共63人。征得戶主同意,若大雪來臨時,鎮中房屋不夠,可與鄉親共用。共計能安置180人。”

齊都禦史點點頭。這些只劃定了圍墻的院落,確實很有見地。

眾人再往前走,就是原東莊鎮舊址。書院大街兩側的商鋪已經成形。有的在營業。商鋪之後,都是比剛才所見院落要大三倍余的院落。

賈環主動介紹道:“無農不穩,無商不富。穩定災民的核心條件就是糧食。而糧食、布匹、青菜、肉食、木炭、石灰等物資的消耗,依賴於商家的往來。後面的大院都是準備當倉庫或者居住使用。規劃建設商鋪80間,院落400間。實際建成商鋪13間,院落58間。分配、出售一空。緊急時,可容納災民445人。”

這裏其中就有賈環的商鋪2間,院落5間。他是準備將5間院落打通,組成一處住宅,修繕再接晴雯和如意來住。

齊都禦史再點頭,臉色已經稍緩,“不錯。”

眾人再往前走,就是重建的核心區域,三縱三橫規劃的新鎮,這一次沒有要賈環主動介紹,齊都禦史手指著已經初見雛形的街道,坊,問道:“此地可住多少人?”

賈環答道:“規劃是2萬人的小鎮,第一期建造規模為5千人,實際建成可容納約2300人。”

齊都禦史沉吟一會,斷然地說道:“少了。已經入冬。還需要加快進度。”

齊都禦史身邊的曹師爺聽到這話一陣錯愕:東翁,咱們不是來找茬的嗎?

張安博為弟子解圍,“齊大人,這個建造進度已經是最快的。影響建造速度的不僅僅是人力,還包括各種物資,銀錢的短缺等等條件。”

齊都禦史微微點頭,對賈環道:“以我看來,賈小友聞名天下之日於不遠。”

他是做實事的人,看了這大半圈的以工代賑,就知道其中的難度。特別是以聞道書院一己之力要撬動整個工程的物資,銀錢上相當有難度。

做到這個程度,已經是極其優秀的表現。換做他來主持,若是只有書院的資源,肯定做不到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