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一封公文(第2/2頁)

衛師爺笑一笑。這樣的話,江府尊可以說,他不能說。

……

……

在鹽商們得到消息,紛紛往新安會館、晉商會館、長安會館聚集時,揚州城中的兩淮鹽運司的楊運使也得到消息,對自己的佐貳官費同知道:“看來,沙大參還真有心追討昔年積累起來拖欠的鹽課。”

費同知淡然的一笑,“求名而已。聽說,沙大參昨日前往鄭家商量無果。怕是惱羞成怒。”

楊運使哈哈一笑。

……

……

揚州城內的大小鹽商三百余家,可稱為豪商的有二十幾家,最大的則是三大鹽商:汪、鄭、馬這三家。這些鹽商以原籍地域大致分為三個部分:晉、陜、徽州。

其中,汪家、馬家同屬徽商。鄭家是晉商。

徽州古稱新安。新安會館中,幾十家大小鹽商聚集,打聽消息。後院之中的一間明廳裏,十幾名鹽商的當家人坐在一起談論今天分守道衙門發出的公文。

其余的鹽商都沒有進去。能不能進這間屋子,眾鹽商心裏有一道看不見的線。窩本至少要有兩萬引以上,才有資格進去坐一個位置。

一名鹽商道:“昨日沙大參去鄭家協調未果,如今大怒,為之奈何?”

一名中年的鹽商唐鹽商冷笑道:“早就聽說鄭家的小子嘴臭,別是當面得罪了沙大參吧?”

一幹鹽商哄笑。

揚州鹽商形成和演變的歷史,首先是山西,山西商人占著大部分窩本。但徽州商人以其雄厚的財力,以及地域優勢,硬生生的後來居上。雖說都在鹽業裏吃飯,但兩撥人不大對付。很樂意看對方的笑話。

居中右首而坐的馬均泰擺擺手,道:“我等靜觀其變即可。”又對身邊的汪鶴亭道:“汪兄,你今晚的中秋詩會,怕是要多事咯,要早做準備。”

汪鶴亭笑著點一點頭。他心裏在思考今天上午巡鹽禦史察院派人送來的口信:林察院要他一定要在今晚試一下其內侄兒賈環的文采。

他已經吩咐下去。

不出沙大參的公文,他舉辦的中秋詩會也不平靜啊。

……

……

夜色徐徐的降臨了。沙勝輕車便服,帶著賈環、何師爺,並幾個察院的衙役,乘船前往揚州城外、小秦淮河旁的大鹽商汪鶴亭家的西園。

西園在揚州城內極為出名。其中的園林、景色,耗資巨大。有好事者稱,這集合了汪家兩代人財力修建的西園,耗資百萬。

今夜中秋,在西園中有一場詩會。

沙勝曾人提學官,在文化上是有話語權的。再加上他分守淮揚道,駐揚州城內,接到邀請主持詩會。

賈環是接了林如海的請帖,跟著來見識見識。他要去金陵也得明天啟程去了。不急這一晚。至於,詩會,他自是藏拙。他已經名傳天下。抄詩又能有什麽好處?

此時,他還不知道林如海的盤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