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宰輔之路(第2/2頁)

寧祥偏頭,看著賈環,虛弱的笑一笑,指點道:“老夫在中樞十四載,歷經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中極殿大學士。”

這段自述的話,簡而言之,寧太師當年在軍機處從老四一直幹成了老大,一共14年。其中,8年的時間在當老大:中極殿大學士。履歷可謂相當的輝煌。

“彼時,朝爭不斷。於老夫自身而言,上善若水。君子無所爭,固弗能與之爭。內王外聖也!國朝至今,宰輔數十人,每一個人的道路都不相同。於子玉而言,老夫有三條建議。其一,事功之路。子玉有治事之才,在地方作出天下矚目的功績,自可回朝堂中樞。其二,翰林、書院之路。子玉翰林出身,身後有聞道書院。若能執掌國子監,再擔任幾次提學官,會試主考官,自可入中樞。其三,子玉文名達於天下。可學王荊公養望。正所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這就是曾經執掌中樞宰輔的政治智慧。他聽過長子寧儒說過賈環的情況,能輕而易舉的指出三條適合賈環的路:

第一,以政績升官。第二,以團隊、黨派的旗幟、領頭人,進入中樞。第三,養望。沽名,待天子詔令。賈環現在才十四歲,很大概率可以熬死晉王或者楚王。至於,雍治天子,自不用說。

各有側重點、優劣。如何抉擇,看賈環自己的選擇。

賈環用心的記了,起身,再次作揖行禮,感激道:“學生謝老大人教誨。今日之惠賜,環終身不敢忘。”

寧祥虛弱的一笑,道:“今天說了這麽多的話,我有些乏了。子玉,你去吧。”

賈環心中感嘆,再行一禮,告辭離開了寧老先生的院子。

……

……

賈環看得出來寧太師已經是油盡燈枯,葬禮只怕不遠。便以研究官場筆記的名義,閉門謝客,暫留在寧府,再緩幾日去金陵。受了老太師這麽大的恩惠,吊唁,他想參加。

三月初三,寧太師在一場小雨的傍晚去世。頭七後,賈環帶著長隨胡小四、四名錦衣衛校尉北返,離開廣信府永豐縣。

沿途經過驛站,過南昌府,與文會數場,停留兩日,認識江西布政司眾官員。再過九江府,與劉知府談了半日,於三月十八日,買舟東下,前往金陵。

……

……

“嘩——”

寬敞的樓船在長江中,順水直下,平穩而快速。九江段至金陵段,航道通暢。不像宜昌三峽段: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以賈環的身家,自不會租一葉輕舟往東,而是購買了一首中等樓船。此時,他在船廳中燈下,閱讀著寧老太師的官場筆記,沉思著。窗外,一江明月碧琉璃。

筆記中記載著這樣一個事例。世宗朝間,寧太師在陜西鳳翔府扶風縣中為縣令,有一個村子交不起皇糧賦稅。糧長催逼,差點鬧出民變。有幕僚建議寧太師搜捕為首的民壯,刁民也。但寧太師沒有聽從,而是撤換了糧長,以裏中老人擔任。收了五成錢糧,再以糧長家資補一成。事情得到解決。

寧太師的心得:第一,要做事,不在於改變制度,而是首先要得人。他以裏中有威望的老者收稅,事情得到部分解決。第二,要愛惜民力,不要催逼過度。官員代天子牧民,是百姓的父母官。第三,天之道,損有余補不足。調理陰陽,不外乎是這樣。

賈環輕輕的呼出一口氣,合上寧太師的官場筆記。真知灼見。

當日,在九江府,龍江先生說他的缺點:沒有在州縣做事的經驗,根基不穩。有這本筆記,足以彌補個七七八八。

想到這兒,賈環又想起這次永豐縣之行:大有收獲。解決了他心頭以來的幾個問題。日後的局面,豁然開朗。只是,寧太師已經亡故。這是一位非常睿智的老人。

“唉……”

賈環輕嘆了一口氣,將心中哀傷的情緒稍稍收斂。生老病死,誰能避免。任你王侯將相,叱咤風雲,都免不了。這份恩情,他只能回報在寧太師的後人身上。

當年,湖廣巡撫顧璘,以犀帶贈張居正:君異日當腰玉,犀不足涸子。

他若系玉帶,必定如同張江陵照顧顧家後人一般照顧寧家後人。

賈環遐思時,門外響起敲門聲,胡小四進來,提醒道:“三爺,到子時了。”

賈環點點頭,脫衣睡下。三日後,船只將會到金陵。他會見到兩年多未見的佳人。心中,期待感,驟然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