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7章 解試科舉(五)(第2/2頁)

今天考三經新義,是科舉的重頭戲,李延慶看了一眼試題,頓時松了口氣,果然被師父猜中了,不是南方的那種理解性的考法,還是延續北方傳統的明經題,也就是以貼經背默為主。

大宋南北教育方法不同,北方重視經文背誦,南方重視經文理解,所以一直有南進士,北明經的說法,南方士子考進士科,北方士子考明經科,自從明經科廢除後,北方士子很少中進士,開始轉戰太學,又有了南科舉、北太學的說法。

雖然今天不考南方那種理解性的題型,但想考出頭也並不容易,主要是題量太大,《三經新義》共有四十九卷,詮釋的數量也不亞於正文,更何況明經題本身就是北方士子的強項,要想在眾多優秀的士子中出頭,必須一字不錯,還要書法優秀。

不僅李延慶,幾乎所有的士子都松了口氣,昨天的《論語》和《孟子》考得所有人都焦頭爛額,今天終於出現了他們熟悉的題型,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又有希望了。

“當!”第二聲雲板敲響,考試正式開始,士子紛紛提筆,開始沙沙地寫了起來。

李延慶卻不急於動筆,他要分配一下題目,進行合理統籌。

一共有三十道題,考三天兩夜,實際上就是考三個白天,平均每天十道題,如果不寫草稿,直接在正式答卷上答題,那時間是很充裕,可一旦寫草稿,就只剩下半天答題,雖然明經題難度不大,但它卻是以量多而著稱,寫草稿等於要做兩遍。

但要想得高分,那就必須寫草稿,才能保證卷面的一字不改,以及卷面上的美觀,李延慶躊躇良久,還是決定寫草稿,時間上雖然緊張一點,但他寫字很快,可以多少爭回來一點時間。

李延慶看第一題,只有一句話,“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題目要求以此句為初始默寫完本卷余文。

李延慶早已倒背如流,他立刻辨認出,這是《周官新義》卷六中的地官一,按照要求默寫完余文,大約有五千余字。

李延慶不由倒吸一口冷氣,若寫完全文至少要一個半時辰,若每題都是這樣的量,那就算不寫草稿也來不及做完。

他連忙又放下筆,仔細看了一遍所有題目,還好,象這樣的鬥量題一共只有三題,其他題量都不大,有十幾題甚至只要寫百余字的詮釋。

這時,他又猛地想起一件要緊事,那就是字體安排,一共只有十張正卷,而且只準寫一面,那他需要寫多大的字體才能保證試卷夠用,這是個極為重要的細節問題,如果不安排好,前面字體大,後面發現卷子不夠用了,後面再被迫寫成芝麻字,甚至沒有試卷答題了,都嚴重影響得分。

李延慶索性把筆放下,開始全盤計算字數,他足足用了將近一個時辰,才算出三十道題一共要寫兩萬三千多字,一張正卷要寫兩千三百多字,李延慶寫了五年的小說,在控制字數方面已經如火純青,他腦海立刻出現一幅美觀漂亮的卷面,字體要用四號字體,間距為半格,用行楷最為流暢。

當他把三十道題全部謀篇結束,考試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時辰,他居然還一個字沒寫。

這時,李延慶忽然發現有人在看自己,一擡頭,只見一個留著長須的巡視監考官正站在門口負手望著自己,目光裏有疑惑之色,意思是問自己為什麽還不動筆?而別的考生都已經寫了很多了。

李延慶將草紙略略向前推了一下,上面寫滿了統計數字,中年官員拾起草紙,只見寫著“第一題五千七百余字,用紙兩頁,第二題一千二百余字,用紙一頁,第三題……”

監考官這才明白,原來眼前這個少年考生在統籌試卷,這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這才是聰明的考生,他贊許地點點頭,放下草紙走了。

李延慶取過一張草紙,開始提筆寫了起來:

大司徒之職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

掌土地之圖則土防土宜土均之法,可施王國之地中,可求邦國之地域,可制掌人民之數則地守地職地貢之事,可令萬民之卒伍,可防都鄙之室數,可制夫然後可以佐王安擾邦國……

……

當李延慶寫了一千多字後,便漸漸找到了感覺,索性拋開草紙,直接在正卷上寫了起來,全神貫注,運筆如飛,一行行小字如行雲流水般出現在試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