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76章 膚施防禦(第2/2頁)

警報早已發出,安平鎮的百姓紛紛向膚施縣撤離,只有五百聯防鄉兵留下,他們對附近的地形十分熟悉,並不畏懼金國騎兵。

統領這五百名鄉兵的主將是一員宋軍部將,名叫鄭平,鄜城人,是一個有著十幾年軍齡的老兵,幾個月前因攻打踏割寨立功,才從押隊升為部將。

鄭平得到的任務就是率領這支鄉軍騷擾金兵的後方,打擊金兵的搜糧隊。

中午時分,五百名鄉兵正蹲在一條山溝休息,頭頂上忽然有哨兵大喊:“遠處有情況!”

正在打瞌睡的士兵們紛紛站起身,鄭平奔上頭頂的小山坡,向遠處望去。

只見遠方白雪皚皚的原野裏,一條粗壯的黑線正向這邊疾速而來,從黑線的規模來判斷,大約有三千人左右,看得出都是騎兵,再向後看,便沒有更多大部隊。

隊伍越來越近,也越來越清晰,鄭平終於看清楚了,來的果然是金國騎兵,他立刻喝令道:“立刻放鴿信通知縣城,發現了金兵先鋒,約三千騎兵。”

幾只信鴿撲棱棱飛上天空,向膚施縣方向飛去……

膚施縣是延安府府治所在地,也是整個陜西路北部最大的縣城,周長三十余裏,在和西夏的長期戰爭中,膚施縣一直是宋軍的後勤重地,經營了近百年,膚施縣經歷三次重修,城墻變得高大堅固,尤其三十年的第三次重建中,引入清水河挖掘了護城河,使得膚施縣也被寬闊的護城河包圍。

李延慶坐鎮京兆府後,耗錢五十萬貫,再一次對膚施縣內部進行了改造修葺,在縣城內修建了大量的難民房舍,目前膚施縣城內幾乎看不到豪門大戶,延安府的大戶人家都遷去了京兆,使得縣城內基本上都是兩間一戶或者一間一戶的小戶人家,這種改造使膚施縣從之前可容納三十萬人口,增加到了可容納五十萬人口。

延安府之所以成為抗金的橋頭堡,主要原因在秦晉之間的通道,黃河將秦晉之間隔開,從延安府以南便是著名的秦晉大峽谷,兩岸都是高山,就算是冬天黃河結冰,軍隊也很難穿越這些險峻的山脈,只有在秦晉大峽谷的南部有一個缺口,便是著名的蒲津關,所以秦晉之前的交通往來要麽走南部的蒲津關和潼關,要麽就走北面的延安府。

延安府自然就成了金兵進入陜西路的北部重要通道,另外從地緣戰略而言,金兵攻占了陜西路北部,就打破了目前宋夏之間的僵持狀態,很容易產生變局。

李延慶也是看透這一點,才以點帶面,將宋軍在陜西路北部的防禦中心縮減到一個點上,這個點就是膚施縣。

宋軍只要牢牢控制住這座城池,就像人身體上的惡性腫瘤,軍事力量可以隨時從這個點擴展到整個面,金兵也是一樣,如果他們不把膚施縣這個點拔掉,就會被宋軍截斷後路,最後腹背受敵而敗亡,所以膚施縣是金兵無法繞過去的一道坎。

目前膚施縣除了吳階率領的一萬五千軍隊外,劉錡也率一萬軍趕到了縣城,使縣城內的駐軍達兩萬五千人,另外還有五萬聯防鄉兵,還有膚施縣以及從延安府各地撤回來的三十萬百姓。

另外李延慶親率兩萬軍駐紮南面百余裏外的鄜城,和膚施縣遙遙呼應。

城內正熱火朝天地修建防禦工事,城頭上架幾百口大鍋,不斷燒水,當水燒溫後直接潑在城墻上,很快便凝結成冰,這是冬天守城的重要優勢,在東京防禦戰時,一寸厚的冰層足以抵抗震天雷的爆炸,同時也使攻城變得十分困難。

城頭除了燒水外,宋軍還在城頭部署了三百多架火砲,用來發射震天雷,這種火砲可將四十斤重的帶長鐵刺的震天雷射到一百步外,這種帶長鐵刺的震天雷是對付攻城巢車的利器,至於攻城梯,有飛火雷來對付便足夠用了。

兩萬五千軍隊和五萬聯防鄉兵將膚施縣的防禦打造成鐵桶一般。

城頭上,劉錡正遠遠凝視著東面,他剛剛接到了手下部將鄭平用飛鴿送來的鴿信,敵軍前鋒約三千騎兵已出現在五十裏外,金兵終於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