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嬴政親政(第6/11頁)

這個人就是李牧。

據說李牧也是嬴姓,算起來與秦王室的祖先還是很有瓜葛的。也許一千年前,他們還是一家人。可現在他們是敵人。

李牧此前一直在趙國軍界任職,按說這樣一個歷史牛人,早該出名才對。他沒有出名的原因是因為一直在趙國的北部邊境那裏站崗放哨,任務是抗擊匈奴的入侵。秦嬴跟匈奴似乎是天生的敵人。早在秦國創業之時,最先跟他們死磕的就是匈奴的祖先。現在趙國這支秦嬴的後裔,雖然從秦嬴分離出去,卻仍然沒有擺脫與匈奴打交道的宿命。

歷史已經多次證明,匈奴是一個很難纏的部落。

李牧就是長期跟這樣的部落交手。如果沒有點水平,能跟匈奴玩到現在嗎?

當時趙國在忙著跟秦國打來打去,國家幾次差點被滅了,高層根本無力去管北部的事務。於是,李牧就成為趙國北部邊防的最高領導人,手中的權力很大,不光人事任免權,連稅收權力也由他掌管。

這哥們兒對士兵們很好,每天都殺幾頭牛來給大家吃,讓大家的生活過得很不錯。而且他讓部隊都必須會射箭騎馬(當時大家打仗基本還是用兵車),看好烽火台,還不斷地派偵察兵四處深入匈奴境內把對方的情況摸清楚。

他對大家說,如果匈奴人入侵,我軍就立刻帶著人馬、牛羊以及其他物資,全部退入營壘中死守。誰敢抓他們的俘虜,我就殺死誰。

匈奴人聽李牧有這麽一條訓示,都笑了。他們頻頻入侵,每次趙國的軍隊都點起烽火,然後緊急帶著所有的東西躲進營壘。這麽堅持了幾年,雙方都沒有什麽損失。

所以,很多人都覺得李牧這樣做,實在是太保守了。堂堂大趙帝國的大兵,怎麽怕匈奴怕到這個樣子?才看到人家出動就躲著頭都不敢擡。

最後連趙王都派人過去把他狠狠地批評了一把。說你也太膽小了。

哪知,膽小的李牧面對趙王的批評卻一點兒不膽小了,你罵吧,我就是不聽。繼續膽小政策不動搖。

趙王一看,就生氣起來,立馬把他換掉。新任的將領一到任,立刻修改李牧的部署,下令向匈奴進攻。結果損失慘重。匈奴連勝了幾場,覺得趙國也不過爾爾——就這個戰鬥力,難怪被秦國打得屁滾尿流。於是,更加放肆地騷擾趙國的邊境,讓趙國很痛苦。

趙王只得再請李牧出場。

李牧這時也很生氣,就說:“我病了。不能見使者。”

但趙王執意要請他出來。

李牧就提出了他復出的條件:必欲用臣,如前,乃敢奉令。意思是必須讓我繼續膽小政策,否則,你殺了我,我也不復出。

趙王同意。

李牧又來了,繼續執行那個人人罵的政策。

匈奴人更以為李牧怕他們怕得要命,因此越來越囂張。

而那些天天吃著牛肉的士兵卻認為,自己天天好吃好喝,卻不能出去打仗,太對不起吃下去的牛肉了,個個希望出去跟匈奴人決一死戰。

李牧要的就是這個效果,眼看敵人越來越無視自己,而自己的子弟兵越來越仇恨敵人,這就是打勝仗的根本保證。

李牧那雙眼睛突然光芒萬丈,精選了戰車一千三百輛、戰馬一萬三千匹,以及獲過一百金獎賞的軍中勇士五萬人,外加能拉硬弓的十萬士兵,全部動員起來,再次進行作戰訓練,提高作戰的協調能力。而且還組織讓大家去放牧,讓匈奴人看到邊界的田野全是趙國人在放牧啊。要是能拿下,收獲會很可觀的。

匈奴邊防軍一看,就不斷地出來搶奪。

李牧帶著部隊去抵抗,假裝都打不過匈奴,制造了多次慘敗的假象。

匈奴的單於接到這個情報後,覺得太有價值了,於是,親自出馬,帶著大軍前來侵犯。

李牧立刻設陣以待,指揮部隊從左右兩翼對單於進行包抄,果然大破匈奴,一戰斬殺匈奴十多萬人,並順便滅掉了代以北的胡族——襤,再攻破東胡,迫使林胡部族徹底歸順。那個想大有斬獲的單於帶著殘部拼命跑路,從此十多年不敢再來制造事端。

北部邊境沒有事了,李牧終於被調出來。

趙王叫李牧帶著部隊去進攻燕國。李牧果然不負厚望,拿下了武遂和方城,開始了作為趙國牛人的歷程。

趙王任李牧為相,讓他出使秦國。這哥們兒的外交手段也不錯,硬是跟秦國達成了一個協議,把在秦國當人質的太子帶了回來。

嬴政親政

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雖然沒有發生什麽大的軍事沖突,但仍然出現了一件大事。

首先,秦國在七月間突然暴發大規模的蝗災和疫情。這對秦國的打擊是很重大的。蝗災嚴重,軍糧就告急,疫情嚴重就更不用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