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1章 暗爭序幕(一)

五日後,趙弘潤一行人路過了河東安邑,也就是他弟弟桓王趙弘宣駐紮北一軍主力的地方。

記得去年的時候,趙弘潤與弟弟鬧矛盾,因此本著眼不見心不煩的想法,沒有繞過安邑,但是這回,他特地在安邑溜達了一圈。

根據黑鴉眾的匯報,他弟弟趙弘宣對於北一軍的整頓的確是有些起色,至少黑鴉眾並未打聽到北一軍的軍卒們欺辱、冒犯當地民眾的事,由此可見,趙弘宣與周昪必定是加強了北一軍的軍紀。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趙弘潤想過要到北一軍的軍營裏逛逛,替弟弟把把關,可後來仔細想了想,趙弘潤便作罷了。

畢竟弟弟趙弘宣已經長大了,就算北一軍的體制仍有不足,也應該由弟弟趙弘宣來處理。

更何況,趙弘潤在淇關時已經明確認可了弟弟趙弘宣作為“北一軍軍主”的身份,若此時再貿然插手北一軍的內務,確實不妥。

因此,趙弘潤只是派人打聽了一下北一軍目前的風評,在得知並未出現什麽大問題的情況下,便繞過安邑,直接前往了汾陰。

又過了四五日,在大概臨近十月份的時候,趙弘潤一行人終於抵達了此行的目的地——河東汾陰。

汾陰位於汾水與大河交匯處的大河東岸,境內絕大多數為山前傾斜平原,有局部的丘陵地形,唯有小部分為巖基山區。總得來說,有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等諸多優點,非常適合耕種。

事實上,汾陰、蒲坂、包括安邑,向來是河東郡產糧較多的城池。

美中不足的是,歷來大河泛濫的時候,汾陰、蒲坂或有被水淹沒的災難,屬於是水患洪澇比較嚴重的地方。

因此,在視察汾陰的時候,趙弘潤就已針對汾陰與蒲坂想到了一系列的發展規劃。

首先要修築河堤,確保避免洪澇災害,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在視察罷汾水與大河之後,趙弘潤來到了汾陰的農地。

不得不說,汾陰不愧是河東郡適合耕種的城縣,城外幾乎遍地都是農田,只可惜這些農田,約有七八成長滿了荒草,僅只有兩三成農田種植著莊稼作物。

不過對此,趙弘潤並不感到詫異,因為他知道,前年的時候,韓國的騎兵殺到了這裏,致使眾多汾陰民眾遭到屠戳,秋收的糧食亦被韓國騎兵哄搶一空,要不是後來川雒聯盟的騎兵進軍支援河東,搞不好連城池都被打破。

比如說“解”縣,就曾被韓軍攻破,城池、農田毀之一炬。

在巡視汾陰的時候,寇正仔細地聽著趙弘潤的講述,尤其是在傾聽身邊這位肅王殿下對汾陰的規劃時,寇正聽得尤為認真。

這也難怪,畢竟倘若事無以外的話,他寇正即將出任這座城池的縣令,這可是一座城內縣民多達幾百戶的城池,尤其是在經歷過韓軍入侵的戰火之後,由於城外的平民紛紛逃入汾陰,以至於汾陰的縣民人口暴增。

如何妥善地治理這座擁有眾多人口的城池,這即是寇正日後要考慮的。

期間,趙弘潤亦隱晦地向寇正提起了“汾陰政軍分離”的構思。

不得不說,魏國的縣令權柄很大,手底下兩位佐官,縣丞掌民政、縣尉掌縣兵,可以說是軍政皆在手中。

但是這種模式放在汾陰就不合適了。

因為在趙弘潤的構思中,汾陰是要駐紮重兵的,最起碼要駐紮一支兩萬人編制以上的軍隊,倘若寇正資歷足夠,趙弘潤並不介意將兵權亦交給寇正——韓國的某某守,采取的就是這種模式。

但遺憾的是,寇正資歷尚淺,將數萬兵權交給他,就算趙弘潤對他放心,朝廷亦不放心——暫且不提寇正對國家的忠誠,此人的才能,能否執掌一支數萬人的汾陰軍呢?

要知道,汾陰軍可是日後穩定河西的重要仰仗!

而寇正也明白這個道理,因此,他在聽到趙弘潤提出軍政分離概念的時候,心中並無太大的觸動。

其實在他看來,他能有幸出任一座民戶達到數百乃至近千戶城池的縣令,這已經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了。

不過對於駐軍汾陰的將軍,寇正心中仍有幾分好奇與擔憂,唯恐對方是一個難以相處的人。

對此,趙弘潤笑著寬慰寇正:“臨洮君魏忌大人,是一位寬厚的仁者。”

聽到“臨洮君魏忌”這個名字,寇正微微一愣,神色有些疑惑。

見他這幅表情,趙弘潤就知道寇正肯定沒有過多關注國內的事,遂在苦笑著搖了搖頭後,向寇正介紹起臨洮君魏忌的出身,寇正這才恍然大悟。

恍然大悟之余,寇正心中亦不免有些激動。

畢竟在趙弘潤的介紹中,臨洮君魏忌可是一位統帥之才,能與這樣一位統帥之才平起平坐共同治理汾陰,要不是得到身邊這位肅王殿下的舉薦,寇正明白單憑自己是絕對無法享受這種殊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