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7章 年末(第2/2頁)

尤其是趙弘潤心中很清楚,待等魏國解決林胡,或者韓國解決東胡,兩國之間必有一戰,一場決定誰才能成為中原霸主地位的大戰。

到那個時候,韓國就不會像這兩次一樣小打小鬧了,要知道這兩次國戰,韓國最精銳的北疆邊防軍,只是到最後關頭才出動了不到一半而已。

而讓人驚駭的是,在這種情況下,有肅王軍參戰的魏國軍隊,居然沒能在那場“高墻戰爭”中占到什麽便宜。

當然,在那場高墻戰爭中,武安韓軍也沒有占到什麽便宜。

從理論上來說,韓國在這次戰爭中大概動用了五成的力量,而魏國這邊呢,大概動用了七成左右——畢竟魏國的精銳,比如浚水軍、成臯軍、碭山軍等,這回也沒有全部出動。

魏國七成力量與韓國五成力量打了個平手,這就是魏韓兩國目前的差距。

別看魏軍這次攻陷了韓國的王都邯鄲,這只是因為韓國內部爭權奪利導致的結果罷了,倘若釐侯韓武、康公韓虎以及莊公韓庚早些達成意見,早早調來“上谷守馬奢”,進駐邯鄲,魏軍不見得能夠打下這座城池。

憂的是,倘若軍功爵制全面復活,取代了如今魏國的選材策略,這雖然可以使魏國再次變成一頭強大的怪獸,但也會造成不利的一面。

畢竟軍功爵制是需要不斷地對外擴張作為養分的,它是“以戰養戰”的最直接體現,也就是說,倘若放任不管,朝廷的意志將會被好戰的民意綁架,再加上國內有些貴族的煽風點火,到時候,就算朝廷不希望與韓國、楚國這種強國開戰,恐怕也會被民意逼得與對方開戰。

基於這個原因,在歲末的時候,禮部尚書杜宥就親自拜訪了肅王趙弘潤,建議將明年那場考舉辦得更具規模,用考舉的聲勢,來壓制對對外戰爭勝利滋味念念不忘的國民情緒,讓國民清醒頭腦,使他們明白,想要出人頭地,不單單只能通過軍功,依靠考舉步入仕途也是一樣的。

在這種情況下,禮部尚書杜宥又向趙弘潤提出了本來不受重視的武舉,作為國內縣尉、都尉、將軍的參考依據,總而言之,禮部尚書杜宥的主張很明確,提高考舉的地位,淡化連年來對外戰爭勝利所引起的國民好戰情緒。

鑒此,趙弘潤順理成章提出了創建“軍校”的理念,在大梁城外圈了一塊地,草創了“大魏兵學”,並且在魏國軍隊那“士非教不得征”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私貨:將不學不當任。

簡單地說就是,不識字、不懂得兵法的將軍,不可再升職為將軍。

對於這個觀念,朝廷欣然接受,而貴族們亦欣然接受,唯獨在平民間,激起了一些抱怨。

畢竟讀書寫字,在魏國仍然不算普及,在此之前很多平民入伍參軍,主要是因為需要軍餉糊口、以及養活家人,哪有閑錢去私塾念書寫字?

不得不說,這個政策非常要命,要知道,就算是肅王軍中,在頗具規模的百人將、五百人將、乃至千人將档次,目不識丁的仍大有人在,趙弘潤一句話,就斷了這幫人升為將軍的可能。

而國內,那些目不識丁卻有志成為將軍的,更是如過江之鯽,不知幾凡。

好在提出這個政策的,是在軍方威望極高的肅王趙弘潤,要是換作別人,肯定會被海量的中下級士官以及平民噴死。甚至於,就算是趙弘潤,亦有對此感到憤恨的平民在背地裏抱怨。

為了讓自己少挨罵,趙弘潤決定自己全資創建“兵學”這個軍校性質的半朝廷機構,且不對入學的人收費。

當然了,由於第一批選入兵學的學生,大多數都是從肅王軍的士官層,也就是百人將到千人將之間選拔的潛在人才,因此收不收費也沒多大區別。

更主要的是讓國內的平民明白,這條策略,對於他趙弘潤的嫡系軍隊肅王軍也一視同仁。

至於請誰來教授這些目不識丁的擅戰悍卒,趙弘潤與禮部尚書杜宥商議,也準備在明年的考舉中選拔。

當這個消息傳開後,國內嘩然。

因為洪德二十二年考舉實在太誘人了,非但吏部公開表示會招收上榜的學子,就連肅王趙弘潤新建的兵學,亦要招收教授兵法的老師。

在朝廷的推波助瀾下,洪德二十二年的考舉,引起了國內魏人強烈的關注。

而作為魏天子親自任命的主監考官,趙弘潤在歲末整個大梁都在歡慶的情況下,憋在肅王府的書房內草擬明年考舉的科目與試題。

且,樂此不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