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2章 考舉正試

辰時二刻,肅王趙弘潤與禮部尚書杜宥聯袂出現在夫子廟前,宣布會試之考正式開始,著諸禮部官員開始發放考題。

說實話,趙弘潤是不太高興與禮部尚書杜宥當眾站在一起的,倒不是說他對杜宥有什麽意見,關鍵在於杜宥雖然是文官,但長得高,突破了魏人平均八尺左右的身高。而趙弘潤嘛,雖說這幾年來身高也有顯著的提高,但至今為止仍未達到魏人的平均水準,也就跟羋姜不相上下而已。(約一米七三、一米七四。)

對此,趙弘潤歸功於這些幾年堅持吃大豆,雖然他麾下的部將們始終無法理解這位肅王殿下為何要吃馬食。(注:大豆,一般指黃豆,古稱“菽(shu)”,最早是喂馬的主食料之一,後來才慢慢轉為民食。)

唯一遺憾的是,盡管身高有了顯著提高,但仍未達到魏人的平均水準,尤其他身邊一圈的人,除了穆青等少數幾個外,幾乎都是身高八尺有余(一米八以上)的壯漢,而似六王叔趙元俼、禮部尚書杜宥,更是骨頭架子高大接近九尺(約一米九)的美男子,宗衛褚亨更是不必多說,站在那就跟一座鐵塔似的,鐵錚錚的“丈夫”(兩米余)。(注:這裏采取肅氏度量,一丈約2.1到2.2米。)

像宗衛褚亨那樣的身高,趙弘潤這輩子是不指望了,他唯一的心願就是能達到宗衛們的平均數值,但是算算歲數,趙弘潤不由有些心焦。

在禮部官員發放試卷的同時,肅王趙弘潤與禮部尚書杜宥分別做了勉勵眾考子的發言,而在趙弘潤發言的時候,介子鴟遠遠地看著這位肅王殿下,心中難免有些激動——畢竟那是他決定效忠的對象。

他仍記憶猶新,當初在“四國伐楚戰役”時期,明明是作為同胞,可巨陽君熊鯉麾下的軍隊,卻奪走了他們的糧食;而明明是敵對國的軍隊,魏軍卻拿出了軍中的糧食發放給他們這些楚民。

那件事,讓介子鴟感受極深。

如今,當初與他一同遠遷魏國的百余萬楚民,已在商水邑安家落戶,每家每戶皆有足以遮風避雨的屋舍與足以充饑的食物,征稅亦是“刨除余糧後的五成”,讓諸多的楚民不至於再擔心當初上頓不接下頓的窘迫,也不需要擔心會有邑君麾下的軍隊士卒兇暴地踢開屋門,強行搶奪糧食。

介子鴟必須承認,魏國的大環境比楚國要好得多,國內的貴族不至於將平民逼到民不聊生的地步,但最根本的,介子鴟認為還是在於像肅王趙潤這類魏國的大貴族。

介子鴟很打聽過,肅王趙潤,作為統率十萬魏軍的主帥,六年內參與過五場戰爭,斬獲的戰後利潤比巨陽君熊鯉一生的積蓄還要多,可這位可敬的魏公子,卻絲毫沒有將那些財富用來享受奢華的意思,毫不吝嗇地將其投入到冶造局的發展,投入到博浪沙、祥福港、梁魯渠的建設,亦或是作為對麾下軍卒的獎賞,以至於肅王府的正常花費維持,居然還要依靠王府上那位羊舌夫人打理。

這在介子鴟看來,是非常不可思議的——堂堂肅王趙潤,還沒有他介子鴟的義兄文少伯有錢,誰敢想象?

不過這也讓介子鴟確信,肅王趙潤,是天下難得的仁主。

輔佐這位仁主,一匡天下、問鼎中原,這正是介子鴟此生的夙願。

當然了,在此之前最關鍵的一步,在於這位肅王殿下必須成為魏國的君主,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啪嗒。”一名禮部官員將一個信封似的紙袋,輕輕丟到介子鴟面前的案幾上。

“終於……”

介子鴟深深吸了口氣,暗暗鼓勵自己:在這次會試上高中金榜,然後借名次之便,投奔那位肅王殿下。

鼓勵罷自己之後,介子鴟懷著有些興奮的心情,拆開了那只紙袋,從中抽出好幾張紙。

據他的觀察,那幾張紙有一半是考題。

往年的會試他聽說過,大概有《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張考卷,學子只需五選其二,任選其中兩份考卷答題即可。

但是今年,稍微有些區別,只有兩份考卷,一份可以理解為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綜合科目,是由禮部草擬的“甲卷”,還有一份則據說是由那位肅王殿下草擬的,稱之為“乙卷”。

據禮部尚書杜宥的解釋,眾學子只要求答題其中任意一份題卷,區別在於,“甲卷”走吏部的路子,通過吏部擇優薦官,向往年一樣;而“乙卷”則不通過吏部,直接薦官於“兵學”、“冶造局”、“工部”、“刑部”,甚至是新河東郡以及商水邑的官職,薦官五花八門。

只是稍稍一思忖,介子鴟便將甲卷放回了紙袋,拿起那份由某位肅王殿下親自草擬的考題細細觀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