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4章 上郡見聞(三)(第2/4頁)

在對待異族方便,中原從來不以膚色、毛發區別異我,文化觀念才是真正的區分標準:三川的陰戎願意接受魏國的文化,且如今有越來越多的羱族羝三族人學會了魏國的語言與文字,穿戴也逐步像魏人靠攏,因此按照中原的區分標準來說,這些人應該算是“準魏人”,也可以視為是自己人;反過來說,倘若像那九名魏翟混血的年輕人那樣,雖然體內流著魏人的血,但卻堅持否認自己是魏人,拒絕接受魏人的文化,那麽,這些人就是異族。

這番行為上的理論,在整個中原都適用。

兩日後,也就是六月初,趙弘潤城內的軍民,繼續往北。

此時由於“太子趙潤親臨前線犒軍”的消息早已傳開,前線的各路魏軍皆對趙弘潤這位太子殿下的到來翹首相盼,故而聞續也就沒有再勸說趙弘潤停止繼續深入戰場——一來是這位太子殿下不會聽從,二來嘛,在這個時候阻止了這位太子殿下,搞不好前線戰場上幾十萬魏國友軍都會因此埋怨、敵視他聞續,甚至於,包括如今已軍隊番號為河西軍的原碭山軍的同澤們。

是故,聞續只是叫人為趙弘潤一行人準備了水囊與食物,隨即,便從那五百名一路自“雕陰”護送這位太子殿下至翟地的魏武卒手中接下了接力棒,同樣派遣了五百名河東軍,保護趙弘潤一行人繼續北上。

“赤翟”往北,在經過約四五日的路程後,趙弘潤一行人便來到了“膚施”。

“膚施”,這最初並非是一個地名,而是一個人名,是“乞伏鮮卑”中一位王子的名字,鮮卑族人感於這位王子的賢能,於是,當那名叫做“膚施”的鮮卑王子將部落族人遷到此地後,鮮卑人便將這塊土地叫做“膚施”,以此來紀念他們那位年輕的王。

鮮卑是“東胡”的分支,當年東胡最強大的時候,領域從河套地區一路向東延伸到韓國北方,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草原民族。

但因為韓國常年與東胡的戰爭,使得東胡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遏制,曾經整合在一起的那些部落,陸陸續續也分離崩散,最終,東胡退出了河套地區,以至於林胡、連帶著匈奴迅速竄起,占據了這片富饒的土地。

但話說回來,東胡也並非全部向東北遷移,當時還有一部分人留了下來,繼續生活在韓國的雁門關外,但漸漸地,這些人逐漸脫離了東胡,逐漸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鮮卑就是其中之一。

相比較林胡、匈奴、赤翟,鮮卑在河套地區實力並不強大,常年受到匈奴的奴役——“林胡-匈奴-鮮卑-中原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一度就是河套地區的階級區分。

從這一點看,那名赤翟的甲氏貴族會在趙弘潤面前說出“卑賤的魏人”,這也並不奇怪,因為河套地區早已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概念——赤翟可以與匈奴抗衡,而匈奴的奴仆鮮卑,卻有能力搶掠魏韓兩國,如此一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魏人韓人地位低下的概念。

不過這種價值觀,注定會被打破,畢竟此番魏國出動了四十萬大軍,以雷霆之勢橫掃了整個上郡,這份武力,縱使是生活在林中的林胡都要為之膽顫。

待等趙弘潤一行人抵達“膚施”的時候,這裏早已經被魏軍攻克,並且,留駐此地的魏軍,非但早已清理好了戰場上留下的屍體,甚至於,已經在奴役鮮卑人砍伐林木,建造軍營,畢竟這裏也是“林胡攻略”的重要糧道。

留駐“膚施”的將軍,趙弘潤更不陌生,即是商水軍的副將南門遲。

在趙弘潤尚在赤翟的時候,南門遲聽說“太子趙潤親臨戰場前線”,預感這位太子殿下十有八九會路過膚施,所以,南門遲非但早早地就準備到了菜肴與酒水,但命令麾下士卒到附近的山丘狩獵野味作為添菜,以至於當趙弘潤抵達膚施後,南門遲為他接風的酒席筵,菜肴十分豐盛,豐盛到趙弘潤感覺有點不可思議。

次日,在犒賞、激勵軍卒之後,南門遲向趙弘潤請示了一件事,即如何處置鮮卑人中一些殘害魏人的貴族——是否也要將其絞死?

起初趙弘潤不以為意,可南門遲卻告訴了趙弘潤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即那些被鮮卑人奴役的魏人,竟出面為奴役他們的主人求情。

“竟有這事?”趙弘潤皺了皺眉,著實感覺有點不可思議。

見此,南門遲便告訴趙弘潤,鮮卑與赤翟、匈奴、林胡不同,鮮卑在河套地區,是一個相對弱小的群體,不具備單獨侵犯魏、韓兩國的能力,頂多就是跟在林胡與匈奴身後,而事後,林胡與匈奴也會分一些搶掠到的魏韓兩國子民給鮮卑作為奴隸。

正因為奴隸來之不易,因此,鮮卑人很珍惜這些勞動力,將其奉為上賓那當然是扯淡,不過卻也不像赤翟、匈奴、林胡那樣,對奴隸肆意鞭打,重則活生生將人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