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1章 興安二年

六哥趙昭的離去,固然讓趙弘潤感到非常失望,但其實日子卻依舊照樣過。

興安二年的四月至六月,魏國境內各郡增設了今年的恩科,這次考舉,乃是由禮部右侍郎何昱主持,又一次為魏國提供了許許多多的年輕俊傑。

目前魏國的大局勢,前昭武年間所生的人,正逐漸被文德年所生的年輕人所取代,就比如大理寺卿正徐榮,這位老爺子在五月初時,向朝廷上奏乞老,並舉薦了大理寺少卿“楊愈”接替他的位置。

按照歷來的規矩,作為魏君的趙弘潤在再三挽留之後,最終同意了徐榮的上表,並在朝會中提拔少卿楊愈出任大理寺卿正一職。

記得在此期間,大梁府府正褚書禮對工部尚書孟隗等幾人玩笑,說想當年的時候,他們這一代被稱之為朝中的年輕人,日後的頂梁,可如今,他們卻成了朝中年紀最大的一批。

其實不止大梁朝廷,事實上地方官府的官員也陸續出現更替,年邁的官員離職,而由有才能的年輕人頂替其位置,這過程雖然難免讓人感到有些傷感,但相應地,魏國的官府機構也因此變得年輕化,具有拼勁與活力。

七月初時,朝廷出台了對地方官員的政績考評標準,今年的政績考評標準是“架路”與“墾田”兩塊,簡單地說,就是各地方郡縣境內的道路與田地的情況,將作為該地方官員的政績考評標準——達不到朝廷標準的地方縣令將會被撤換。

雖然這條例未免有點硬性指標的嫌疑,但考慮到魏國目前正全力在國內鋪設道路網,少許的弊端,朝廷還是在容忍範圍內的。

當然,這“少許的弊端”,指的是地方官府為了達到大梁朝廷的硬性指標,在稍稍耽誤其他建設的情況下全力鋪設道路,並非是指弄虛作假,謊報政績。

不過話說回來,地方官員就算想要弄虛作假,這次也毫無辦法,畢竟今年可不止一個朝廷府衙盯著這塊,除了吏部、禦史台外,天策府左都尉高括、右都尉張啟功,皆關注著這件事,甚至於就連魏君直掌的拱衛司,也派出了拱衛司禦衛,到地方各郡縣視察進度,最大程度上保證了趙弘潤可以清楚得知地方上的道路施工情況。

截止於八月時,“大梁-鄭城”地段的軌道馬車率先鋪設而成,因為鄭城大致位於“三川郡”、“潁水郡”兩地的中心,朝廷有意將鄭城的地位拔高至與大梁平起平坐的位置,作為全國路網的幾個樞紐之一。

在這條軌道馬車正式投入使用時,鄭城的貴族、百姓紛紛出城觀瞧,目瞪口呆地看著一輛輛裝載著貨物的馬車在軌道上疾馳如飛。

大梁至鄭城,直線距離堪堪一百六十裏,而實際距離則超過兩百五十裏,甚至還要多,但是距在場施工的工部官員所稱,依靠著這種軌道馬車,他們可以大約一日到一日半左右,從一座城池趕到另外一座城池。

當聽說此事後,鄭城的貴族與百姓大為震驚。

一位鄭氏子弟當場表示不信,此人乃是現吏部尚書鄭圖的堂弟,與太後王氏那一支“泫氏王氏”又存在有聯姻,他表示毫不相信工部這種鬼話。

據他所言,他往年前往大梁時,就算騎馬也需要五六日的工夫,而且這還是在著急趕路的情況下。

對此,在當地施工的工部官員也沒有辯解的意思,索性就叫那名鄭氏子弟,還有其余幾名鄭城的貴族子弟嘗試乘坐這種軌道馬車。

事實證明,那些工部官員絲毫沒有說笑的意思,通過頻繁在中途更換拉乘之馬的措施,那幾名貴族子弟,確確實實是在十二個時辰左右,就從鄭城抵達了大梁,驚地這些目瞪口呆,直呼難以置信。

為了取信於民,測試這條軌道馬車的工部官員們,也邀請了這條道路上沿途縣城內德高望重的老者乘坐這種軌道馬車,畢竟這條軌道馬車日後朝廷可是要收費的,多一個人朝廷就多一份收入。

在工部的“宣傳”下,這種神奇的軌道馬車逐漸在鄭城傳開。

其實事實上,魏國此前早已有了五條軌道馬車,分別是大梁連接河東汾陰、河內山陽、商水郡商水縣、三川雒城等等,但由於這幾條軌道馬車被朝廷與成陵王趙燊等國內的大貴族把持,以至於在國內名聲不顯,哪怕是知情者也僅僅只知道有這麽個事物,且不知具體如何。

但這次,朝廷卻是確確實實將軌道馬車呈現在鄭城人的面前,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皆被這個神奇的事物所震驚。

甚至於,就連附近縣城的百姓,在聽說此事後,也紛紛湧到鄭城,希望一睹這種神奇的事物。

話說回來,倘若說鄭城的貴族與平民只是圖個新鮮,那麽鄭城的商賈,則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機。

事實上,鄭城有不少商賈其實早已試用過這種軌道馬車,比如他們在三川、商水縣往返做生意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