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5章 百家爭鳴(第4/4頁)

當然,也沒有人去攻殲名家——因為根本沒聽懂嘛。

第四位出場的,乃是縱橫家。

作為縱橫家的代表,禮部尚書杜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只是大概的思想,畢竟縱橫家的思想,並不好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外談論,尤其是像杜宥這種身居魏國高職的官員,這很容易暴露魏國的戰略意圖。

正因為杜宥講述地很淺,因此,雖然並沒有多少人挑刺,但也沒有多少人支持。

倒是名家的有些子弟,給予了鼓掌支持。

這也難怪,畢竟名家跟縱橫家的關系很不錯,像某些知名的說客,比如齊國的著名說客“馮諼”,就兼名家、縱橫家兩家的學術理論。

繼縱橫家之後,雜家、小說家、農家等等,亦陸續派各自的代表出場。

不過在現場很多人看來,這些小家學派純粹就是來混臉熟的,要麽是不能符合魏王趙潤“使國家富強”的要求,要麽就是本身的思想就有問題。

就比如雜家,號稱“兼儒墨、合名法”,將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其他學派的思想一鍋燉,說得好聽是集合眾說、兼收並蓄,但事實上,這本身就有問題。

就比如說,儒家的“愛”跟墨家的“愛”,一個提倡區分對象、區分階級的仁愛,一個提倡不分對象、不分階級的仁愛,這本身就是對立的,如何兼收並蓄?

再比如儒家講究以禮治國,仁情高於法律,而法家提倡依法治國,法律高於一切(實際上還是有保留的),這兩者又如何兼收並蓄?

於是很遺憾地,雜家很快就被淘汰,連候選名單都沒能被列入。

跟雜家一起被淘汰的,還有小說家。

小說家,說白了就是收集名人軼事、民間流傳的,雖自成一派,但說實話確實對國家沒有什麽裨益,只是讓民間百姓多了一種娛樂的方式而已。

這個學派被淘汰,諸學派子弟一點也不意外。

至於農家,這個學派被淘汰,就有點戲劇化了。

農家的思想很簡單,就是“重農桑、足衣食”,在這一點上,其實儒家也是支持的,可壞就壞在,農家思想中有一部分類似墨家思想,提倡讓君主下田耕種,了解百姓疾苦,這一點,儒家就不能接受了。

傳統儒家對農事的看法是:我知道農耕的重要性,並且堅持認為一個國家想要強大,絕對不能疏忽農事,但我本身不會去務農,因為那是下等人做的事。

於是,農家也被淘汰。

而在此之後,便是儒家與法家,也是這是盛事中最最讓人矚目的。

其實儒家與法家,在某些方面還是有相同思想的,即維護王權,而彼此最大的矛盾,則在於“以禮法治國”還是“以國法治國”。

至於兩者延伸的思想中,儒家認為特權階級享受特權,而法家則認為,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在這一點上,法家還是有所保留,即忽略了君主,即所謂的“君王之下、王法人人平等”,因為他們需要得到君主的支持。

而這也導致,法家被儒家攻殲這一點時,往往都啞口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