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6章 兄弟(第8/9頁)

只要再派來一支軍隊,韶虎這邊的處境就要好得多了,至少不必因為擔心中了齊將田耽埋伏而瞻前顧後,不敢挺兵向前。

聽了韶虎的話,翟璜想了想,說道:“陛下的想法,說實話末將也猜不透,不過末將覺得,陛下單單派韶虎將軍的魏武軍攻齊,大概也有‘船小好調頭’的意思吧。”

“這個倒是。”

韶虎信服地點了點頭。

的確,對於魏國這個可以出動四十萬軍隊的國家來說,目前真正開辟的戰場,其實也就只有泰山這邊的五萬魏武軍,以魏國如今的底蘊來說,這五萬魏武軍就算打上十年八年,也無法傷動魏國的根本。

甚至於,若是看到局勢有所改變,魏國隨時可以抽兵攻打其他地方。

“至於第二點嘛……”

朝著泰山方向努了努嘴,翟璜笑著說道:“韶虎將軍麾下的五萬軍隊,牽制了齊國十五萬軍隊陪你在這裏耗著,從大局來說,我軍就已經勝了三分了……”

韶虎聞言樂了,笑著說道:“耗死齊國?這我可不敢奢想……”

想想也是,齊國又不是因為接連幾場戰敗導致國內經濟遭到大創的韓國,齊國作為曾經中原最殷富的國家,縱使是魏國想要拖垮齊國,也不是那麽簡單,因此,韶虎純粹將翟璜的話當做調侃。

回到盧邑之後,翟璜與韶虎等人商議接下來的戰略部署。

翟璜作為天將軍趙潤的參將,當然要比韶虎等大將軍知曉的更多,就比如翟璜其實知道,他齊國其他的軍隊為何按兵不動:商水軍與湖陵水軍按兵不動,是為了戒備楚國,或者說,等待楚國加入這場戰爭;至於河西軍、川雒騎兵以及河東軍,其實是為了防備秦國。

雖然秦魏是牢固的盟友,但要知道,此番這場仗若是魏國打敗了韓、齊、楚三國,那麽,中原再無任何一股力量可以阻擋魏國徐徐吞並諸國,邁向“中原一統”的霸業。

那麽問題就來了,秦國究竟會聯合魏國擊敗其余國家,眼睜睜看著魏國變得日益強大,強大到最後有可能一口將他秦國也吞掉,還是選擇在這次戰爭中拖一拖魏國的後腿呢?

別的暫且不說,翟璜只知道一件事,當今年春夏時候,秦國的公孫起好似放緩了對雁門郡的攻勢後,他魏國的君主趙潤就有點不太高興——因為這並不是一個好預兆。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轉眼就到了魏興安十年正月,翟璜這位天策府參將,在盧邑也呆地差不多了,準備不日返回雒陽。

他此番前來,主要其實是為了親眼看看泰山戰場的情況,了解一下前線的動態,回去後向魏王趙潤匯報——畢竟在攻齊還是攻韓這件事上,其實魏王趙潤還沒有做出最後的決定。

不過,順著魏王趙潤的心思,翟璜也給韶虎提出了一個建議,其實也是魏王趙潤的授意:既然無法長驅直入,那麽就步步為營,徐徐蠶食齊國。

簡單地說,即每攻克一座城池,就將這座城池劃入魏國疆域,同時修繕當地道路,增設防禦關隘,防止被齊軍奪回去——說白了,就是要強行硬吃齊國的領土。

這種戰爭方式最耗時間,但是魏國相對付出的代價則更小,危險性也更低,最重要的是,這招對齊國的壓力是最大的。

而齊國承受的壓力,其實就等於“韓齊楚三國同盟”所承受的壓力——畢竟齊國一旦抵不住壓力向魏國投降,韓國與楚國基本上也可以繳械投降了。

值得一提的是,期間韶虎向翟璜提出了一個疑問,或者說,是他的一個戰略構想,即繞過泰山,先攻魯國,然後以魯國作為跳板,攻打齊國腹地。

然而,翟璜想了想,卻對韶虎說道:“我大魏尚未對魯國宣戰,不宜對魯國用兵。”

然而這話卻讓韶虎感到更加困惑:為何不對魯國用兵?齊魯齊魯,魯國可是齊國的盟國啊,就好比眼下,魯國的將領季武率軍陳兵於“汶陽”、“钜平”,擺出一副準備嚴堵魏軍的架勢,這可不是什麽善意的舉動。

但是,翟璜卻沒有詳細解釋的意思,對此韶虎也沒有辦法。

魏興安十年二月初,泰山一帶的冰雪逐漸消融,魏軍與齊軍再次發生碰撞,從泰北到泰中、再到泰南,魏武軍憑一己之力,硬撼齊國五支軍隊,期間,魏將韶虎用兵穩重,幾次忽視齊將田耽故意暴露出來的誘餌,讓田耽亦感覺無可奈何。

不可否認,魏武軍打地很艱難,但對此壓力最大的,其實卻不是魏將韶虎,反而是齊國這邊,畢竟齊國此番動用了半數的軍隊,卻無法戰勝魏軍區區五萬魏武軍,一想到魏國最起碼還有七八支像魏武軍這樣的軍隊,可想而知齊國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