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0章 昭武八年

魏昭武七年十一月,魏國朝廷遣禮部左侍郎何昱,攜郎中鄭習、範應等幾人,乘坐船只抵達臨淄,代表魏王趙潤,與齊人商議“齊國降格為魏國郡國”的事宜。

此時齊王呂白已絕食而亡,左相趙昭亦殉國而死,田諱、高傒、管重、鮑叔、連諶等原齊國公卿,團結一致,希望通過非暴力的外交手段,盡可能地為齊人——其實主要是齊國的貴族——爭取利益。

正因為如此,田諱、田耽、田武等人並沒有像齊王呂白與左相趙昭那樣“殉國而亡”,而是被迫選擇投降魏國,畢竟他們身背後都有家族,且不具備像“左相趙昭”那樣“任性”的權力。

趙昭是魏人,非但是魏國的公子,而且還是魏王趙潤曾經關系極好的弟弟,因此,趙昭為齊國殉國而死,就算魏王趙潤站在兄弟情誼的角度很是氣憤,但最終呢,趙潤還是決定將趙昭安葬在齊國,維護了趙昭在齊人心目中的地位與聲譽。

甚至於,還授意冊封趙昭之子趙梁為“東安平侯”,得享“東安平”、也就是與隔著淄水支流與臨淄相望的那座縣城為封邑。

但田諱、田耽、田武等人卻不同,若他們陪同齊國殉死,魏國肯定不會刻意照顧他們的家族,家族難免因此而衰敗。

雖然這聽上去似乎很現實,但事實如此:當君主還在抗爭的時候,作為臣子,當不吝生命為國效力,哪怕為此犧牲自己,但倘若君主都放棄了,那麽臣子的堅持也就變得毫無意義了,這個時候再考慮自己家族的事,世俗基本可以諒解。

像釐侯韓武、雁門守李睦、齊相趙昭這種,終歸還是少數,絕大多數人都會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為了自己的家族做出更好的選擇——而這並不能否認他們此前對國家的忠誠。

待等魏國的使者抵達臨淄後,田諱帶著一幹齊國公卿與前者交涉,雙方在詳談了足足大半日後,最終達成了協議。

這份協議包含很多,比如,田諱等人希望魏國冊封齊王呂白的長子“盈”為齊侯,將臨淄城賜予這位世子為封邑。

魏使何昱欣然應允,因為來時他已得到了他魏國君主趙潤的授意,允許呂氏一族保留臨淄。

這是出於兩個考慮:

其一,齊王呂白在齊國並未失德,因此,魏國覆亡齊國的舉措,實則讓齊人深恨魏人。

因此,倘若魏國日後想要治理齊國這塊土地,那麽就要善待呂氏一族,盡可能地化解齊人對魏人的恨意,這樣才能長治久安。

其二,按照不成文的默契,田諱、田耽、田武、管重、鮑叔等人懇求魏國冊封齊公子盈,實則就是為舊日齊國君主所做的最後一樁事,倘若魏王趙潤想要田諱、田耽、田武、管重、鮑叔等人歸降魏國,那麽就要答應他們這最後的懇求。

若是拒絕,那麽田諱、田耽、田武等人就唯有自盡以保全忠義——因為他們連安頓舊日君主的子嗣都辦不成。

而若是田諱、田耽、田武等人當真因此而自殺,那麽這筆賬得算在魏王趙潤頭上,因為這等同於是趙潤逼死了他們。

而反過來說,只要答應了田諱等人這最後的懇求,那麽這些齊國公卿對呂氏一族也稱得上仁義已盡了,介時才有可能真正為魏國效力。

簡單地說,就是魏國用一座臨淄城,換取了田諱、田耽、田武等一幹齊國將領、齊國公卿效忠魏國的可能,這麽賺的事,趙潤又豈會不答應呢?

除了將臨淄城賜予齊侯呂盈作為封邑以下,魏國亦承諾保留齊國原一幹公卿的封邑,比如田諱、田耽、田武一系“臨淄田氏”的封邑“平原邑”,魏國依舊歸還田氏家族,用以籠絡田氏一族的英才。

總而言之,在待遇這一塊上,魏國與田諱等齊人並沒有商量過多,畢竟魏王趙潤在這方面還是非常大度的。

雙方存在爭議的,是另外幾樁事,比如齊國的軍隊如何安頓,齊國之境日後由誰來管制等等——田諱等人並不擔心魏王趙潤會虧待齊人,問題是魏國的貴族,也不乏有一些害群之馬,看看當初在宋郡內所發生的事就知道了。

因此,田諱還是希望能由齊國本土的貴族出任郡守之類的官職。

當然了,鑒於當前的狀況,田諱等人只是好言懇求,不敢有任何失禮的地方。

最終雙方達成協議,由樂弈——當時魏王趙潤矚意樂弈為魏軍主帥——暫時擔任北海守,整頓整編齊國的殘軍,田耽、田武、田恬、仲孫勝、東郭昴、閭丘泰等一系列齊將,暫時交出兵權,視情況而定再回復兵權。

其實主要就是看魏王趙潤的態度。

不過樂弈雖然暫時擔任北海守,但他只管“軍事”這塊,至於齊國的經濟、民生,暫時還是由田諱、高傒、管重、鮑叔等舊齊國公卿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