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5章 王守仁悟道(第2/2頁)

“胡說,你胡說!”王華激動地大喝起來,他臉色蒼白,不自覺的站了起來,跺著腳,淚水流濕了衣襟:“你不是我兒子,你怎麽可以說出這樣的話,你瘋了。”

王守仁卻定定地看著他的父親道:“我沒有胡說,劉邦入關中,約法三章,於是關中定。只這三章約法,臣民百姓們,便可人人知道什麽可以去做,什麽不該去做。可此後,天下有多少刑名律法,就以我大明律和大誥而論,名目萬條,何其繁復,結果呢?結果卻是官不知律法,民更是不知,誰都不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最終,糊塗的官員隨意捏造律令,便可裁決人生死。而對律令更懵懂無知的百姓,便更一竅不通了,只有任人宰割。”

“律法的根本,其實就在於簡,簡單明了,判官一眼便知其犯了何罪。而越簡,百姓方知自己是否觸犯了律法,天下人亦知律法,若覺得不合理,才可有質疑。如此,才可盡力使天下做到公正。可倘若律令浩瀚如海,那麽,就成了民不知律法,官亦不知律法為何物,最終這堆砌如山的律令,反而成了害民之物!”

“道……也同樣如此。孔孟之學,一以貫之,不過是勤學仁愛而已,可是現在……敢問父親,你讀了這麽多年的書,敢說自己知悉了聖人的大道嗎?”

“……”

這一問的,王華愣住了。

他是狀元,他是詹事府少詹事,可以說,他是大明為數不多,理論水平最高的人。

可被兒子這麽一問,卻令他瞠目結舌。

倘若兒子問他,學而,如何解?他或許可以侃侃而談,說上十天半月。

倘若兒子問他,孔子登東山,他自然也可以洋洋自得,高談闊論,以孔子登東山為題,展開論述。

可是……聖人的大道是什麽……

他沉默了,他學了太多太多聖人的道理,十年寒窗,十年在翰林院中著書,這讀的書,著的書,足可以填滿整個王家,只是……

半晌,他終於道:“程夫子的書中已經坦言了聖人的大道,何須來問我。”

這是詭辯。

只有程夫子才有詮釋聖人的權力。

王守仁大笑起來,道:“不對,孔聖人的話為何需要程夫子來詮釋?子曰成仁,孟曰取義,如此而已,仁義二字,也需有人代他們詮釋嗎?”

“你……你是瘋了。”王華哭了,渾濁的眼裏真的掉下了清淚。

他受不了兒子這樣啊。

王家不該出這樣的人哪。

王家所出的子弟,哪一個不是中庸守己,為人稱道?

可現在,兒子,你怎麽可以這樣。

這是自己的骨肉,是自己的至親啊,可現在這兒子,竟質疑自己深信了數十年的理念。

王守仁眼裏卻是放著光,這光帶著異彩:“論語何其簡單明了,後世的大儒,卻使它復雜無比,使人讀了聖人書,反而不知聖人意了。這就如約法三章,最終卻成了今日的大誥和明律。與其去窮究何謂仁義,何謂仁政,不妨學方繼藩,心中存著天理良心,以及對仁義的向往,而去實踐貫徹,書裏天天說愛民,說民為本,民在哪裏?民在書裏嗎?民不在書裏,民就在咱們王家的府邸裏,也在王家的門墻之外,他們距離你我父子,相距不過咫尺之遙,我們卻看不見,卻看不清,卻關起門來,將自己關在這書屋裏,心裏默念著什麽書中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去追求書中的民,去學習書中的所謂大治天下,天下大治,不需腐儒來教我,而是心存聖人之念,俯身去做便是了,哪怕只是安置一個流民,哪怕便是使一人、一家、一姓能吃飽喝足,能使他們安居樂業,就是仁愛,就是仁政,就是聖人的德!”

王華已經氣得捶胸跌足了,有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歇斯底裏地大叫道:“你從何學來的離經叛道之詞!”

王守仁沉默了一下,道:“吾師……方繼藩……”

“……”

王華竟不說話了。

嚎叫聲噶然而止。

吾師……方繼藩……

這五個字,像針一樣,戳著王華的心。

而後……

王華,顯然……又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