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3章 聖人真傳(第2/2頁)

聖人的道理,你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你誰啊你,你有沒有讀過四書,居然還說什麽論語,春秋你看過嗎?那春秋中的一個個典故,有多少足以令人深思的道理,真是個厚顏無恥的人啊……

而此時,劉健的腳步已漸漸的靠近,一聽朱厚照要回答問題,不禁豎起了耳朵,可聽了朱厚照的回答,卻是不由的苦笑。

太子殿下,還真是無知者無畏啊。

……

可這時,王守仁卻是道:“不錯,全對了,忠孝仁義,便是聖人之道的精髓,朱秀才一言便揭露出了聖人的真相,很令人佩服……”

朱厚照樂了。

他突然發現,這個學問實在太有意思了。

比楊詹事,動輒之乎者也,啰嗦一大通,跟著他學了幾年的學問,可到頭來,卻還說什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說什麽吾讀書二十載,一無所成矣。

這種書,是人讀的嗎?讀了二十多年,天天說自己如何懸梁刺股,結果你還一無所成,你一無所成,你還教本宮跟著去讀?那本宮豈不是讀了一輩子,也是要一無所成?那學來……又有什麽用?

王先生說話,就很好聽了。

見許多人則是疑惑不解。

王守仁笑道:“你們一定心裏有許多疑惑吧,其實今日來此的人,大多都是初來乍到者,吾之所以有此問,這便牽涉到了大道至簡了,聖人之學,猶如佛學一般,佛曰慈悲,這心裏有了善念,就是佛。若是舍棄此善之根本,就算獨居深山老寺,念一輩子佛經,又有何用呢?聖人之學,也是如此啊,聖人所提倡的,無外乎是忠孝仁義而已,四書五經,不過是告訴大家,為何要秉持忠孝仁義,可讀之,卻也不可過度的解讀,忠孝仁義,即為知,知有好壞之分,聖人之理,即為良知。”

“因而,有了良知,才有了知行合一,只要人堅守著自己的良知,而後放手去做,這即是行。就如我等方才耕地一般,耕地便是行,可耕地的過程之中,既使你我有了同理之心,可同時,其實也學到了更多的知識,身體力行越多,所學越多,你既學了聖人之道,便能分清,什麽事是好的,什麽事是壞的,什麽是不仁,什麽是不忠不孝,這樣的人事,你要規避他。”

“可倘若你認為這是有益的,為何不去做呢?古之大賢,如三皇五帝,有神農嘗百草,有大禹治水,這些賢者,無一不是在貫徹仁義之事,就如我們的朱秀才,他已知道什麽叫忠孝仁義了,今日,他耕地,對農人又有了同理之心,學到了許多的知識,他秉持著自己的本心,曉得如有益,在耕種的過程中,也掌握了耕種的方法,那麽,異日,他若是能金榜題名,入朝為官,就不會再犯下那勸農書一般的錯誤,行動,也是能貫徹真知的,書齋中追尋大道,只會使大道距離自己越來越遠。”

朱厚照得意地笑起來,不得不說,這理應是這個世上,第一個人說他已懂了聖人之道,是個有才學,並且得到了聖人真傳的人。

而讀書人們卻個個若有所思,那勸農書的反面教材,令他們覺得可笑,而那位寫下此文的翰林,不正是王先生口中所說的書齋中追尋大道之人嗎?

有人忍不住道:“讀書人怎麽可以耕地呢?”

王守仁看了提出質疑的人一眼:“何止需要耕地,君子六藝,可見讀書人不但要學禮,還需懂聲樂、騎射、駕馭車馬、行書、算數。”

“既然以上都需要學,那麽學習耕種,有何不可?讀書人,若不多學習天下的事,又怎麽能匡扶天下呢?吾之師兄徐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便很讓吾佩服。另一師兄,繪畫堪稱一絕,也令我佩服不已,天下處處都是學問,聖人的道理,是用來正你的心術的,絕沒有告訴你做事的方法,你心裏已有了聖人之道,能夠做到正心誠意,難道還指望一千多年前的聖人來指導你怎麽匡扶天下,貫徹仁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