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96章 漢道昌(第2/2頁)

起初,有許多不滿大明統治的人,試圖刺殺王守仁。

可王守仁須臾之間,便將來人反手殺了。

刺客不成,於是有一些士人趕來,他們想要和王守仁辨論。

可結果,卻是落花流水。

漸漸的,當許多人看到王守仁講授學問,看到王守仁帶著學生們下鄉給人治病,看到他們養雞、養馬、推廣紅薯和土豆,他們學習弓馬,這裏的人,竟漸漸的,開始習慣了有這麽一個人存在。

仿佛,王守仁和他們的弟子們,就是自這裏長出來的,沒有絲毫的突兀感。

可是……來這裏學習的人,卻是越來越多。

人們在附近搭起了棚子,一邊做工,或是一邊經營,一面來讀書。

有教無類。

任何人,來此,王守仁和弟子們,都不曾因為對方的出身,而將其驅趕。

此時,坐在王守仁對面的,乃是一個占城的大儒。

附近,無數的學生,人頭攢動。

此時天還未亮,在這裏的學生,已超過了兩千多人,人們很安靜。

因為,占城來的大儒陳賢,決心向王守仁討教。

陳賢打量著王守仁,很年輕,不由得心裏有些失望。

他在占城城內,聽說過種種傳聞,久聞王守仁的大名,說是討教,其實頗有幾分辯論的意思。

二人起身,接著,默默的朝對方深深作揖。

而後,陳賢與王守仁各自盤膝而坐。

陳賢含笑:“今日吾讀書,聽聞王君口稱大道至簡,不知何意?”

王守仁朝陳賢微笑點頭,雖然面對刺客,他都比較狠,可對於想來辯論的人,他卻顯得很隨和:“當初,安南國在時,不知陳先生,可曾研習過前安南國的律令嗎?”

“這……”陳賢隨即微笑,搖頭:“此小吏之事,非吾輩傳習也。”

王守仁搖頭:“那麽,在這裏的人,有誰學習過前安南國的律法?”

所有人都沉默,兩千多人,鴉雀無聲。

王守仁道:“這就怪了,律法約束上下尊卑人等,可謂是關系著在座之人的切身利益,倘若一旦遭遇了訴訟和官司,輕則錢糧受損,重則害了性命,如此關系重大之事,爾等竟無一人對前安南國的律令有所了解嗎?”

陳賢微微皺眉:“陳君,我們在談聖學。”

“這就是聖學啊。”王守仁微笑:“之所以在座之人,竟無一人通律法,根本就在於,律令繁復,上至大儒,下至販夫走卒,都不能將其研究透。以至於,天下人,十之八九,都不通律令,一旦惹上了是非,自己的身家性命,便都操持於父母官和胥吏之手了。他們說你有罪,便可自浩瀚的律令中尋出條文,他們若是認為你們無罪,也可在這律令中尋出反例,你們認為……這難道不可笑嗎?”

“昔漢高祖皇帝時,高祖入關中,約法三章,於是天下大定。這約法三章,膾炙人口,哪怕是鄉野村夫,尚且知道原來高祖皇帝,準他們做什麽,不準他們做什麽,法令清晰,小民們,會以三章之法,引以為戒,不敢去越雷池一步。而官吏們,哪怕是想要徇私和偏袒,可這清晰無比的鐵律在此,人人盡知其意,想要操弄,卻也無能為力,如此,關中大定,人們無不懷念漢高祖皇帝的功績。”

王守仁凝視著陳賢:“所以本質上,律令,並非是越高深和繁復越好,若一縣之地,只有區區幾個胥吏才能了然於心,那麽這律令,又有什麽意義呢?簡單明了,通俗易懂,使上至判官胥吏,下至訴訟雙方的百姓,一目了然,自然,也就難有官吏舞弊,小民枉法而不知了。”

“聖學,也是如此啊。”王守仁笑吟吟道:“有一些人,將這聖學,非要弄的高深無比,於是乎,天下真正知道何為仁政者,寥寥無幾,這……難道就是聖人的本意嗎?我不敢苟同。我認為,聖學就需簡單明了,莫說是讀書人能看得懂,便是天下所有人,都能一目了然,如此,聖學才可深入凡夫俗子之心,這才是聖人人人皆堯舜的願望。如若不然,所謂的聖學,操持於區區一些大儒之手,這些大儒,以治學之名,使其更加高深莫測,那麽……這樣的聖學,便和那繁復的律法一般,本是護民、愛民之物,最終,卻成了害民、妨民、愚民的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