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97章 敢笑儒生不丈夫(第2/2頁)

方繼藩說的吐沫橫飛。

一說到中國,方繼藩便覺得格外的親切。

中國之名,古已有之,早在先秦之時,華夏族人稱其四境民族為蠻、夷、戎、狄,而自稱為“中國”。“中國”一詞最早見於周代文獻,後來隨著所指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義。大致說來,或指京師,如《詩經·民勞》注:“中國,京師也”。又被稱之為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區,如諸葛亮對孫權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而後,在《史記·東越列傳》中,又有:“東甌請舉國徙中國”。又如《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五是指諸夏族居住的地區,如《論語集解》:“諸夏,中國也”。

在發現了黃金洲之後,朝中對於中國的自稱,已經開始普遍了。

方繼藩忍不住囑咐道:“記得,若要潤筆,那也要寫的慷慨激昂一些,現在的年輕人,就吃找個,投筆從戎,宣教天下,這才是讀書人該做的事,要狠狠的撻伐那些躲在書齋裏讀書的膽小鬼,狠狠的羞辱他們……不要怕,沒人敢找你麻煩,為師給你撐腰。”

王守仁沉默了片刻,艱難的道:“不用恩師撐腰,學生不怕他們。”

方繼藩這才想起,王守仁也是一個狠人,而且還是人狠話不多的那種。

這一下子,心情愉悅了。

……

《求索》期刊,第一篇,直接便放出了西征的檄文,此文洋洋灑灑,看得人熱血沸騰,號召讀書人宣教四海。

馬車裏,劉傑下了值。

自中了科舉,劉傑的人生,可謂是順風順水,畢竟,自己的師公乃是方繼藩,而自己的父親,是當朝內閣首輔大學士。

世上,再沒有什麽人,比他的條件更加優渥了,何況,他還是以狀元入仕,他的官途,可謂是平步青雲,只短短的六七年,已是忝為翰林侍讀。

自己的前途,只怕已被父親安排好了吧,又有師公為靠山,想來……二十年之後,自是入閣拜相,延續家族的榮耀,同時,光大新學的門楣。

可是……劉傑不開心。

他所學的,是知行合一,是行萬裏路,讀萬卷書。

在那暮氣沉沉的翰林院裏,每一個人,都對自己笑臉相迎,討厭師公的人,不會將自己和師公聯系在一起,而不喜歡理學的人,也不會視自己為劉健的兒子,而是將自己引以為同門師兄弟。

劉傑如往常一樣,打開了求索的期刊,這期刊,他每一期都會看,在翰林院裏和無數的國史、詔書、奏陳打交道,劉傑更喜歡看翰林院裏,師兄弟們是否又有什麽新奇的發現。

“征西討逆檄……”

劉傑看了頭版,覺得有些奇怪。

這似乎是一個檄文。

征討的對象……乃是偽學。

何謂偽學?

不讀孔孟,即為偽也。

劉傑低頭,看著,車廂裏,微微有些搖晃,他坐在沙發上,卻是穩穩的端著期刊,每一個字,細細的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句話,已很久沒有聽到過了。

現在驀然讀起,竟突然,內心有一種情緒在翻滾。

當初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麽?

讀書人,應當去做什麽。

孔孟之道,又有什麽是孔孟之道呢。

這四句真言,出自北宋的北宋大儒張橫渠,無論是理學,或是新學,沒有任何一個聖學流派,否認這個觀點,這幾乎是所有儒生們的最高理想。

可是……理想終究會被現實所消磨。

熱血也終究會因人生的坎坷所冷卻。

劉傑低著頭,突然,眼裏含著一股莫名的熱淚,他手微微的在顫抖。

無數的記憶,師公和恩師的教誨,還有四書五經之中的聖人之學重新充塞了他的腦海。

他猛地,張眸,眼睛放光。

他的手,死死的捏著這期刊的邊角,幾乎要將它揉碎了。

“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麽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