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2章 聖人之謀(第2/2頁)

“王伯安所要的,乃是在那裏,建立我中國的蜀中,而非是交趾。”

“蜀中區域,也是山路崎嶇,可其對中央王朝的認同感,卻絕不在其他的區域之下。因而,問題的本質,在於人心。”

弘治皇帝越聽越是心驚。

他想不到,自己派出去的一個大將,所謀慮的,竟不是眼前的成敗,竟是千百年之後的事。

這個王守仁,倒是越來越有意思了。

他道:“如何得人心。”

“幸福集團翻越了烏拉爾山脈之後,得到了不少的土地,雖然與羅斯人多有沖突,可王守仁屢屢修書去信,一方面,是威懾羅斯人,而另一方面,卻也是盡力避免決戰。”

“此後,他帶著人,在那裏進行開墾,並且四處收留流民,並且招募了不少大漢的流民前往。並且建立了學館,教授他們學習文字。”

弘治皇帝:“……”

方繼藩道:“留下羅斯人,是一步妙棋,羅斯人崛起之後,使原本生活在那裏各個部族,感受到的乃是滅族之禍,因而,王守仁帶著幸福集團抵達了那裏,對於他們而言,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在這共同的敵人之下,他們對於幸福集團,是極盡殷勤的,這就給王守仁爭取到了時間,一方面,利用這些時間,招攬各族,在農耕方面,教授他們一些先進的耕種之法,給他們帶去大明的布匹,與他們交換通商,另一方面,建立學館招募他們的子弟學習我大漢的文字和文化,同時,招攬大漢的流民,與他們進行雜居,彼此之間,立下血盟……”

弘治皇帝聽到此處……一下子就明白了。

“原來如此,現在他在等待時機,等到這些人,自以為自己是漢人,並且說著漢話,書了漢文時,才是同仇敵愾,給與羅斯人,致命一擊之時?”

方繼藩道:“正是如此,現在在烏拉爾以西,大量的屯田已經開始,那裏雖有諸多的凍土,可我大明的農耕技術,比之他們高明數倍,有了這個基礎,幸福集團一直都在那裏屯田,並且各族已經被編為了六個姓氏,建立了各自的宗祠。”

“六個姓氏?”弘治皇帝看了方繼藩一眼,認真問道:“不知哪六姓。”

“方,歐陽,王,唐,徐,江。”

弘治皇帝不禁曬然一笑:“竟沒有朱。”

“這可不敢。”

弘治皇帝點頭:“你繼續說下去。”

方繼藩又道:“那裏有大量的無主之地,有了農墾,就得有市集,市集建立起來,恰好,又可利用幸福集團的商隊,與我大明互通有無,大明的許多特產,在那裏成為了當地人不可或缺之物。王守仁借此機會,建立學館,讓大漢的流民和各族的百姓讀書,學的,便是儒學,學成之後……或將這些編入軍中,轉化為近衛,或是招募為吏,甚至其中翹楚者,將其推薦至西山書院學習。”

方繼藩又道:“那烏拉爾以西之地除羅斯人之外,本是蒙古人的子孫大量西遷留下的各部,在羅斯人眼裏,他們也被稱之為韃靼人,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部族,隨著羅斯人的崛起,他們一盤散沙,根本無阻止羅斯人,而幸福集團的出現,不但讓他們有了主心骨,更讓他們開始從朝夕不保之中,開始安居樂業,在他們眼裏,陛下便是承天之命的可汗,聽說,印制去的大明寶鈔上頭有陛下的畫像,這些百姓們,往往會在自己的帳中,將寶鈔供奉起來,認為這寶鈔中的陛下,能夠護佑他們平安。”

弘治皇帝不禁道:“果有此事?”

方繼藩信誓旦旦的道:“兒臣若有虛言,寧教王伯安死於亂刀之下。”

弘治皇帝凝視著方繼藩。

方繼藩繼續道:“兒臣也以人頭作保,陛下若是不信,可命欽差即刻前往,一探便知。現在在烏拉爾以西,幸福集團所編之民,已超過了百萬之上,開墾的土地,多達千萬,築城七座,堡壘,市集無數,商隊帶去的貨物,越來越多,帶回來的許多皮貨,也是數不勝數,寶鈔已經開始在那裏流行,學館遍地……許多習俗和風氣,與我大明,並沒有什麽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