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8章 身價倍增(第2/2頁)

而對於任何的宗室,更是大加殺戮。

蘇萊曼之所以尊儒,也正是因為他心知憑借如此來掌握權力的平衡,只是一時之策,而儒家的思想,正對他的胃口。

在蘇萊曼的支持之下,儒家開始深入帝國的許多層面。

而又因為奧斯曼帝國內部的權力,本就一盤散沙,各種信仰和種族盤根錯節,在這強力的蘇萊曼主導之下,儒生們可謂是如魚得水。

因為若是奧斯曼鐵板一塊,他們自沒有任何用武之地。

反而是這樣支離破碎的局面,給予了他們足夠的空間。

通過商隊,這奧斯曼國的情況,早已傳遍了關內兩京十三省,許多落魄的儒生,終於又看到了一條有希望的路,此時不得不西行,他們想前往奧斯曼去看看,尋覓一條出路。

甚至聽說,奧斯曼已開始舉行科舉,並且以八股文為主。

這向西的道路上,充塞了不少下定決心的讀書人,他們跟隨著商隊,開始了艱難的旅程。

而對此,蘭州知府自是奏報。

這奏報送到了朝中,一時嘩然。

讀書人,無論他們才學如何,到底有幾斤幾兩,又或者是被西山書院的人再如何看不起,可他們終究還是中原王朝數百上千年來,最優渥的一個群體,現在大量西行,這豈不是我之珠玉,卻棄如敝屣,反而讓奧斯曼人視為珍寶?

內閣首輔大學士劉健覺得事態嚴重,倘若只是三三兩兩的讀書人西行倒也罷了,可人一多,其影響就極大了,他在奏疏中的票擬中的建言是希望朝廷阻止,另做打算。

弘治皇帝對此,也權衡不下。

方繼藩那兒,對此事倒是樂見其成的,用他的話來說,儒家的責任,就在於傳播聖學,奧斯曼國人口諸多,乃天下中心之地,倘若也能知禮樂,這是曠古未有,居功至偉之事。

將四書五經交給奧斯曼人,借此機會擴大與他們的貿易,這有何不可呢?

甚至方繼藩認為,這是值得鼓勵的事。

面對下頭的大臣們,弘治皇帝道:“方卿家有一句話,頗對朕的胃口。我大明人口本就諸多,再者,自從糧食增產以來,醫療條件改善,許多人家,一戶竟有孩童四五個之多,只需數十年不到,這人口便又要至極限,長此以往,也不是辦法,因而,若有百姓出海,亦或是西行,既可使這天下盡有漢民,又可傳播聖學,這有何不可?這正是聖人的希望啊,聖人在時,為傳播聖學,不惜周遊列國,四處傳授聖學,如此,才有今日,可到了如今,這堂堂名教,為何卻都只躲在書齋中了呢?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是孔聖人和孟聖人在世時做的事,現在儒生們爭先恐後,要去奧斯曼,甚至,還要去其他諸國,這是值得提倡的事啊。況且,奧斯曼國國君,前些日子,又派人入貢,甚至恭謹,朕若是阻攔儒生西進,反顯得小氣了,讓他們去吧。”

劉健此時見陛下的心思,已完全被方繼藩所影響,他倒還好,對於這些只會做八股文的人,他也是不太瞧得上的。

畢竟,自己的兒子如今這麽有出息,也不是靠八股來的。

倒是其他大臣,心情就不一樣了,都是一臉悲涼之色,只是此時,又不便說什麽,最近風聲太緊。

“陛下……”禮部尚書張升道:“老臣聽說,太傅王公,還在養豬?此事已是鬧得沸沸揚揚了,王公一生為朝廷鞠躬盡瘁,兩袖清風,臣聽說,他致仕時,竟是家徒四壁,王家族人,沒有一個受過他的恩惠,現如今,他本該是頤養天年的時候,卻遭受如此侮辱,不但要甘受貧困,還需要操持賤業,與豬狗為伍,陛下啊……還望陛下念著君臣舊情……格外開恩吧。”

或許是儒生所遭受的待遇,實在是讓人覺得過意不去,張升又不敢在國策上與陛下頂撞,索性拿出王鰲的事來。

眾人聽到此,方才就抑郁的臉,此時個個面如死灰之色,一個個看著弘治皇帝,目光沉沉。

陛下現在的行為,確實有些薄情寡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