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章 北遷都

“若是楊資謙早知道這般戰局,肯定會在再等幾天,然後便不用漂洋過海,直接可以從沈陽府回到高麗了。”

楊霖十分得意,跟手下的人開著玩笑。

“此番戰事,早在我的預料當中,近十年兢兢業業,謀劃籌備,所為何事,不過於此。”

張安很識趣地捧場道:“少宰英明,北卻強虜。”

看著得意洋洋的楊霖,張安是發自內心的欽佩,自古以來所謂盛世,就是百姓餓不死。

楊少宰掌權之後,所做所謂,其實仔細一看,用在兵事上的時間不多。

他一直在治水、新政、修路……引進乳牛、肉羊、馬匹,打通東南西北商路。

廢除徭役,鼓勵生育,普及文教……

自古以來,在武功上雄才大略,北擊匈奴、烏桓、突厥……等一眾異族的雄主並不少見。

但是讓百姓不但吃飽飯,老有所養,幼有所依,還開始讀書識字,吃肉喝奶的,實則是前無古人。

他側眼看去,這個少宰一點都不沉穩,甚至有些輕浮,風評也是毀譽參半。

若是楊少宰要登臨大位,我張安少不得要搖旗呐喊,不為升官發財,只願追隨他見證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這一類務實的官員,幾乎都是此等心態,都說道君皇帝時候,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端的是個盛世。

可那個盛世,只在汴梁一城,只惠及君臣士大夫。

如今則不然,普天之下,正一片欣榮。

楊霖見他不說話,還以為是不好意思開口,便站起身來,隨便擦了把臉,端起碗筷喝粥。一邊問道:“一大早趕來,八成不是什麽好事,依我看不是要錢就是要人。”

張安從思緒中出來,笑道:“要不怎麽說少宰料事如神,什麽事都瞞不過您,嘿嘿。這長春州,屬實是一塊寶地,沃野千裏盡是良田,撒下種子,便能豐收,尤其是雨水充沛,病蟲稀少。故而下官誠懇奏請朝廷,再發遷民令。”

“若能建成長春沈陽,豈不是多了一個大省!也多了一道屏藩。”

楊霖放下粥,嘆了口氣道:“這道理我如何不懂,可是我們漢人講究落葉歸根,讓大家背井離鄉,談何容易。”

張安湊上前,道:“屬下若是沒有點主意,豈敢來見少宰。此事我看還得落在文教司手裏。”

“文教司?”楊霖不解地問道。

“著哇,文教司掌握著邸報,可以在邸報上,大肆宣揚此地的好處。不說是遍地黃金那麽誇張,就說是水田肥沃,氣候適宜,而且關內百姓不願意遷徙,還有一點便是害怕此地乃是北虜之地,若是有異族崛起,怕是要首當其沖。”

“誠如此,我們就該在邸報上,宣揚北邊已經沒有了韃虜,讓百姓放心。”

楊霖楞了一下,道:“這不是忽悠人麽?”

張安大搖其頭道:“非也非也,這是稍加修飾,而且本意是好的,和欺詐是大不一樣的。”

楊霖動心起來,這倒是個好主意,政策再天花亂墜,也不如吹牛能蠱惑人心。

他轉念一想,北地沒人肯來,張安說的最後一條確有道理。

大家都擔心,會有新的異族崛起,到時候邊民可難捱的很。

要知道,每一個朝代,邊民之苦是最甚的。

他們面對的,是沒有絲毫人性,就為了殺戮搶劫而來的韃子。

不管是匈奴、烏桓、突厥、契丹還是女真、蒙古。他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就是一群殺人不眨眼,破壞力驚人的強盜。

縱使是盛世王朝,也很難杜絕這種犯邊打草谷的行為,因為他們不搶就活不下去。

人都快餓死了,還管你有什麽後果?先搶了活下來再說。

想要打消百姓的這種疑慮,光是邸報上吹噓,文教司宣揚,是遠遠不夠的。

這一刻,楊霖心中有了遷都幽燕的想法。

不知道後世的大明王朝五征漠北,六伐蒙古之後,是不是有自己一樣的想法。

張安見他不說話,還以為在想怎麽安排文教司的事,卻不知道眼前的人,已經打定主意,要把都城遷來了。

若是讓張安知道,估計得興奮地三天睡不著。河北邊陲之地,終於也要翻身了麽?

楊霖這邊一聲令下,朝廷中自然是悉聽調遣,文教司很快開始了針對百姓遷徙關外的一系列的宣傳。

先是組織了李清照等一票文教司的大文豪,公費到關外一遊,寫詩填詞,錦繡文章。

然後邸報每期都有專門的版塊,對長春州和沈陽府的贊美,將此地描述的令人神往。

楊霖捧著看了幾期,若不是自己一擡眼就能看到遍地的荒涼和狂野,自己都要相信了。

緊接著,中書門下發出相應政令,凡是出關墾荒者,一律免除三年賦稅。而且到了之後,朝廷會給與一家人半年的口糧。好讓你專心安家,建造房屋,定居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