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56章 黃老(第2/2頁)

這時候,他的醉意也消了,驚覺方才的話有些不妥,連忙道:“平妄談國事,還望右庶長和內兄勿怪……”

不過,在陳平看來,這半年來,秦政過於急促了,山東百姓還沒從滅國裏緩過神來,就被一連串的政令要求砸得暈頭轉向,幾百年的習慣,朝夕根除談何容易,秦吏催促又急,逼得當地人焦頭爛額。

秦國的情況更嚴峻,天下才剛剛一統,舊有矛盾還沒消弭,便大興土木,幾個大工程同時上馬,還急行律令,想加速各地實現真正的一統。

但一團幹面,沒有水分相和的話,再怎麽用力,也沒法完全粘合,一旦力氣消失,便是分崩離析。

皇帝的初衷是好的,秦人可能不覺得這有什麽,但散漫慣了的兩千萬山東人受不了啊……

黑夫看著陳平,暗暗贊嘆他雖然年輕,卻已經看到了秦朝的一大隱患,便問:“陳生以為純用律令不妥,那又當如何治世?”

在陳平看來,解決的辦法就在眼前!

他欠身道:“平竊以為,如今天下人最需要的,不是沒完沒了的政令,不是苛律重徭,而是休養生息。若能以商君之法與黃老之學並舉,因天循道,刑德並用,行清靜無為之政,則萬民自化。”

“只要十年、十五年時間,百姓便能從數百年連綿不絕的鏖戰裏休憩過來,民務稼穡,衣食滋殖。一統後,享受天下晏然的孩童也將長大成人,定能習慣秦政,屆時再推行種種舉措,亦不為晚……”

雖然陳平偏向的是黃老中的太公陰謀術,講究的是“陰謀修德”,但講起黃老的精髓“清靜無為”依舊頭頭是道,說完之後,頗為期待地看著黑夫和張蒼。

這是他準備了許久的想法,年輕的士人心裏,未嘗沒有效仿當年商鞅、範雎借景監、王稽,獻策於秦王,一飛沖天的故事呢……

但黑夫和張蒼卻只是面面相覷,笑了笑,又嘆了口氣。

陳平有才幹,目光也夠銳利,能提出一道不錯的良方,可惜,他到底是沒在鹹陽官場裏混過啊,太想當然了。

張蒼道:“陳平可知,當年商鞅曾覲見秦孝公三次?”

陳平道:“略有耳聞。”

張蒼頷首:“商鞅第一次說之以堯舜禹的帝道,第二次說之以商湯周武之王道,皆語事良久,孝公卻聽了幾句就開始打瞌睡,沒將他所說的話聽進去。直到第三次,商鞅開始講述讓秦驟然富強的強國霸道,秦孝公聽著聽著,竟慢慢往前坐到了商鞅的席上,相談數日不厭!”

陳平略有所悟,沉吟後低聲道:“內兄的意思是,今上聽人說黃老之術,就像是秦孝公聽商鞅講帝道、王道治國一樣,聽不進去?”

“然也。”

黑夫無奈地說道:“陳生有所不知,朝堂之上,有七十多位博士,雖然儒生居多,但也有些名滿天下的黃老之徒。”

“比如號稱東園公的唐秉、號稱夏黃公的崔廣、號稱綺裏季的吳實、號稱甪(lù)裏先生的周術。你的想法,他們已向陛下進言過,就在去年,這四位長者曾用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黃老之術遊說陛下,但陛下認為這是迂腐法古之言,與秦律原則相悖,遂不聽……”

於是,黃老之言不被秦始皇看重,四老也與儒生一樣,成了朝廷上的擺設。

張蒼笑道:“休說四老,右庶長曾勸陛下,驟然廢六國文字,恐地方小吏、百姓不能及時學會秦字,有所不便,請改為五年,稱之為五年計劃。但陛下卻嫌五年太長,這才定了三年,若非右庶長進諫,恐怕各郡縣一年內便要完成此事!”

陳平恍然大悟,黑夫則陷入了思索。

他看似仕途得意,又將抱得心儀的美人歸,但黑夫心裏清楚,皇帝對他信任歸信任,可建言卻挑著聽。這半年多來,除了第一次議尊號外,其余拐彎抹角希望皇帝緩政的奏疏,大多被秦始皇否決了。

始皇帝眼光很高,但行政也急躁,他有點像一個正在興頭上的經營遊戲玩家,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眼睛永遠看著前方,看到的是他開創的大時代,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好不壯麗!

卻忽略了腳下的庶民黔首的喜怒哀樂。

那些反對的意見,在皇帝眼中,也只是嗡嗡叫,幾聲淒厲,幾聲抽泣。至於六國余孽,呵,更是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再用同一首詩描繪皇帝的心態,那就是……

多少事,從來急;

天地轉,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