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 放飯

當代善等人的兵鋒重新抵達十三山四周的時候,只有殘留的明軍陣地,到處都是空無一人,派出騎兵四處搜掠,連原本那些躲藏起來的零星漢人這一次也是全部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後金兵選擇了繼續圍山,不過誰都知道在山上獲得了大量補給之後,這一次的圍困最多也就是做做姿態,從戰術上來說,這種圍困毫無道理,也毫無意義了。

十三山還撤出來一萬八千多人,其中大半是老弱婦孺,這些人都是按家庭為單位撤出,壯丁們將會在寧遠到山海關一線墾荒種地,或是加入遼鎮當兵,用來養活他們自己的家人。

相比起撤到登萊要飯討吃,或是在皮島等諸島忍饑挨餓,又或是在義州和鐵山等地辛苦求活的遼民來說,這些人已經足夠幸運了。

對此結果,以薊遼督師孫承宗為核心的遼西高層普遍的感到滿意,不管是總督還是巡撫,或是寧前道還是各鎮總兵,副將等各地駐守的武將都是有相同的感覺,那就是在孫承宗的努力下,不僅遼西的局面穩固了,東虜在短期內不復成為威脅,就算是沿三叉河一線到錦州和廣寧,包括西平堡等諸堡防線,可能在幾年之後都可以恢復。重中之重,就是已經在討論中的大淩河堡的重修方案。

大淩河堡是河口諸堡中最重要的一條,其地理上的重要性不用多說,現在已經有派遣尤世祿等總兵官鎮守廢錦州等地的打算,最多在半年至一年內的時間就會執行,但要想真正把寧遠到錦州連成一條完整的戰線,大淩河堡的重修就是勢在必行之事。

從援助十三山的事來看,遼鎮完全能對付小規模的後金兵力,並且與之交戰不落下鋒,而吸取了遼陽和沈陽還有廣寧的教訓後,遼西的將領們對固守城池也有較大的信心,現在連祖大壽在內的大多數遼鎮將領都對未來的戰局持較為樂觀的態度了,特別是寧遠城已經放置了新鑄成的紅夷大炮,將來的錦州諸城和各堡也會放置火炮,諸將都是認為,有了強大的運輸能力和大型火炮,建虜就算八旗全至,也多半會在堅固的城防之下撞的頭破血流,十三山防守的奇跡,未嘗不會發生在錦州或是寧遠城下!

在這種大背景下,孫承宗向朝廷報捷的文書遲了好些天才拜發,就是考慮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在這一份報捷文書中孫閣部老大人幾乎是提出了未來一兩年內的整體戰略考量,不僅是遼西的動作,還有天津巡撫李邦華,登萊巡撫袁可立,東江鎮總兵毛文龍,方方面面都是考慮到了,這份報捷文書,等於是一份重新權衡考慮過的整個大戰略變化的再次陳述,在奏折中,孫承宗再三強調了強化運輸能力的重要性,除了再增添一個水師營外,孫承宗打算撥款六十萬之巨,再成立三個車營,全部由仿制和裕升的四輪大馬車來構成,每個營都有過千兩大車,孫承宗打算以車營,壁壘,水師,遼西的錦州和大淩河至廣寧和十三山的整條戰線來推進,天津、東江、登萊三方配合,爭取在兩年之內,把後金限制在遼東一隅之地,兩年之後,則是從海上收復遼南的時機到來。

在塘馬向京城出發時,沿途已經是大量的和裕升的車隊在撤退了。

經過了短短兩三天的調整和休息,和裕升的輜兵和工兵們修復了大量受損的馬車,購買更換了一批挽馬,淘汰的馬就地發賣,然後把剩余的糧食交割遼鎮,同時核算了自己的費用和開銷,幾天之內,孫承宗的案頭就有了和裕升全面的詳細的戰事經過和費用開銷的報告,林林總總,十分詳細。

從這一點來說,孫承宗的感覺是十分震驚。

不要說軍鎮的那些大字不識幾個的軍頭們了,就算是大明那些充斥著兩榜進士和舉人秀才文吏的衙門裏頭,哪個衙門的主官敢拍著胸脯說幾天內能做到和裕升這種程度?

到這個時候,孫承守才隱隱感覺到和裕升這個商人建立的勢力與他過往見識和經歷的一切不同的地方,但他的感受也就只到此為止了,在孫承宗復核了賬單,並表示會照價給付之後,和裕升的車隊開始撤離了。

在從十三山驛到錦州,松山、杏山,塔山,再到寧遠,一路上的道路上絡繹不絕都是車隊和行走的人群,由於車隊數量過多,雖然有一些損耗,超過百輛大車損壞後被取下零件放棄了主部件,還是有超過一千四百輛大車從十三山一路逶迤向山海關的方向進發,由於過了寧遠到山海關只有一條大型官道,這一條官道兩側的人們這些天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大量的車馬往著關門的方向進發,一路上駐軍很多,但幾乎沒有哪支軍隊的將領會那麽不開眼的去認真核查這支車隊……誰都知道,這一次十三山戰事和裕升的車馬立下了多大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