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8章 擠壓

盧象升皺著眉看著整整一隊的士兵下了馬車。

馬車式樣很好看,流線型的車身,每輛車都用四匹馬來拉,馬的狀態很好,和裕升擁有無窮盡的馬匹補給,所以都盡可能的用好馬,而且軍需部門把馬照料的很好,每一匹都是膘肥體壯,就算不是什麽名種好馬,從外表來看也比普通人喂養的要好的多。

車身並不大,每車能坐八到十個人,車廂一側是可以擋住弓箭的鑲鐵的車廂板,另一側是車門和一個不大的琉璃窗子,人們可以透過上了霧一樣的綠色琉璃隱約看到裏面的情形,他們看到穿著灰袍子的軍人端端正正的坐著,然後再看到他們打開車門來下車。

每個和裕升的軍人都穿著一樣的灰色軍袍,銅扣,軍標,軍帽,軍靴,牛皮革帶在身上交叉再到腰間,腰帶殺的很緊實,配合長筒軍靴更顯示出軍人的身形和凸顯剽悍的氣息。

腰帶上掛著子彈盒和裝滿定裝火藥的盒子,還有水壺,飯盒,小刀等零星的物件。

背後則是背囊包,這些輜兵剛調過來不久,還沒有住到固定的營房裏去,所以隨身的攜行物很多。

每個士兵都帶著一柄火銃,腰間還懸掛著刺刀。

十三山一戰後,刺刀方陣得到了真正的實戰檢驗,事實證明刺刀方陣作為長槍陣的補充十分有效,很有用處。現在外出執行任務的輜兵優先得到了補充,在草原上休整的戰兵銃手們反而要再等候一段時間。

兵器局會每天加班加點,多動員人手來磨制刺刀,盡早補充所有的做戰部隊。

輜兵銃手們下車就排列成一列橫隊,昂首挺胸,目光直視前方。

一個佩戴著隊級軍士的戰兵站在隊列一頭,他的腰間還佩著一柄直刀,這是戰兵才有的標準配給。

十三山一戰後,輜兵作為戰兵的補充越發被重視,盡管不少輜兵年齡偏大,在一開始的招募中被從戰兵隊中涮了下來,但更多的輜兵在開初招募時就明確是戰兵的補充,現在看來輜兵也就是訓練強度稍差一點,但實際上也很有用處,現在軍司方面從李莊和草原各處調集了一些優秀的戰兵銃手,在平時對輜兵加強訓練和管束,不停的用輜兵中表現優秀的補充進戰兵隊伍中,同時對這些戰兵也是一種錘煉。

每個被外派的戰兵都加上了軍士軍銜,他們也會得到錘煉,汲取很多經驗。

當和裕升的軍人下車列隊之後,在場的所有人都無法看向別的地方。

十幾人的軍人人數並不多,但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股壓迫和威脅。

當然這也是他們的心理作用,和裕升的軍律極為嚴格,幾乎再敵視和裕升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這支軍隊的軍紀比明軍不知道要高到哪裏去了,但有一點很奇怪,越是身份地位很高的大明的士大夫,對這支軍隊就越感覺到威脅,地位越低的人,在短時間的相處之後,對這支軍隊的好感值就會大幅度的上升。

盧象升緊皺眉頭,近來朝廷對和裕升的態度是十分明顯的,以擠壓和限制為主。

河南那邊的親藩已經表達出了十分明顯的態度,只要和裕升敢於過河,就一定叫張瀚血本無歸。

當然這只是私底下流傳出來的話,張瀚剛立大功,皇帝已經命內閣兵部等相關的部門討論給張瀚的獎賞,當然不是因為奪取青城的功勞,而是榆林城下的戰事和幫助遼鎮運輸糧草的大功,還有十三山下的一戰也是功勞,數功相加,張瀚必將受賞,今上雖然年輕,但這點肚量還是有的。

盧象升在大名府並沒有出手做什麽,但不妨礙他表明態度。

對和裕升的擴張大名府持反對的態度,有可能的話,地方上也可以采取一些“小動作”,比如打上幾架,或是不租房子,提前收回房產等等,各地的士紳想對付外來的商人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然而到目前為止效果不佳。

排擠沒有太大的效果,和裕升體系剛剛進入大名府不久,大量質優價廉的鐵器還在沖擊著大名府原本的市場,民間實在太缺鐵器了,前兩年很多商人開始從京師販賣和裕升的鐵器,也有人在張家口或是德州購買,但路程太遠,京師一帶的量又不足,畢竟京師對應的是整個北方市場,九邊軍鎮就消耗掉了很多鐵器和生熟鐵,正因為產量不足,在遵化才又重新開了鐵場和新立了高爐,今年產量才真正提上來,可以在真定大名到河南邊境大量售賣。

就算以現在的產量,鐵器真正在北方市場飽和還得好幾年。

到時候也可以開辟陜南和四川市場,經過另外的商道往西南去。

也可以過江下江南,這應該依賴海運來開辟新的市場,依靠江南的縱橫交叉的河流來進行。

這些都應該是三五年後的計劃了,在目前來說和裕升出產的鐵器仍然供不應求,主要還是有大量的鐵器出口到了倭國,又從倭國轉運到了南洋,整個南洋諸國和日本在內,鐵器都是極度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