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 兄弟

宋應星的農學搜集,其實比孔敏行還要專業的多。

比如水稻的浸種,育種,播秧,耘草等農事,具體到了每一項每一天,各種植物榨油的油料運用,怎麽榨,怎麽用畜力,出油率的多少等等。

不光是水稻,麥子,油菜,白菜,青菜,各種蔬菜的種植要決,各省,府,州,縣的不同土壤和氣候帶來的種植辦法的不同等等,也是有詳盡的記錄。

這些資料都是宋應星自己慢慢讀書,觀察,收集,匯總,然後甄別之後詳細記錄,當時考核的軍司人員對宋應星的記錄抽樣檢查,發覺準確率是百分之百,這一下宋應星的地位當然得到了相當程度的肯定。

不過遺憾的就是宋應星並沒有自己的研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搜集,雖然也夠格當上所正,想得到軍司更高層的關注和重視,終究還是差了那麽一些。

當然也主要就是張瀚在這些事情上的無知導致的,他還不知道,宋應星在後世是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有時候,搜集資料也可以名垂千古的……

宋應星的收集此時還沒有完備,他的書打算分多部,具體有“乃粒”,“乃服”、“彰施”、“粹精”、“治鑄”、“丹青”、“燔石”、“作鹹”、“殺青”、“五金”、還有“佳兵”等各門類不同的技藝傳承的收集組成。

雖然並沒有太多原創,但辛苦收集考據也是十分耗費精力的,不僅是在工匠和田間地頭,也有古人的方術和各種書籍的記錄,加以甄別,試驗,考證,最終記錄成書。

就象李時珍一樣,少而學文,不成學醫,然後在草藥學上有著超過常人的努力和付出,最終李時珍留下了一部草藥和成方學上的著作,影響了其後幾百年的中醫發展和運用。而宋應星的成就和地位原本應該比李時珍更偉大,他的書記錄了中國一切古往今來最優秀最先進的科學、運作,不光是匠術和農學,也該列為科學著作的偉大成就。

這本書當然還沒有完成,宋應星其後最少又在這本書上耗費了三十年的光陰。

“我想我們還是要花一些精力在時文揣摩上。”宋應升看到兄弟一臉沉迷的模樣,心中有些不安。

宋應升一本正經的盤算道:“除去寄回家裏的,我們倆一年能攢下三百多兩,再過一年,便是五六百之數。這樣家中供給要輕松許多,我們也可以在明年下半年前提半年赴京,讀書之余再與同考的舉人一起會文,光是自己揣摩,恐怕未必能夠成功。如果能不必擔憂京師的使費,恐怕機會就要大很多了。”

宋應星苦笑道:“我們再考就是第四次了,若是真能中,第一次便是中了。”

“也是怪了。”宋應升愁眉苦臉的道:“當年的各位座師,都說我兄弟二人火候到了,應該得中會試,結果就是屢試不中,恐怕在鄉裏,我們由當年的‘奉新二宋’,已經成為‘奉新二恥’了吧。”

兩兄弟都是萬歷四十三年就中舉人,宋應星還是五魁之一,也就是鄉試的前五名,當時鄉試,兄弟二人一起中舉,宋應星是第三名,雖然不是解元,名次也是相當靠前,造成了一時的轟動,被人譽美為“奉新二宋”。原本以為可以連捷會試,誰料兄弟二人在萬歷四十四年的會試中都是落榜了。

大明的考試體系中,童生考秀才是較為容易的,只要下功夫苦讀,不是蠢笨到家的,一個秀才功名還是能到手的。

其後的秀才考舉人,那才是千難萬難,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不為過。

江南份屬南榜,原本就是竟爭激烈,而當時的江西又是文風昌盛,作為一個省份,江西在明朝的存在感可是比後世要強出百倍,這個省份,貢獻了相當多的進士和狀元,可以說考試的成績不在南直隸之下,著名的朝官之中很多也是江西籍貫,當然最有名的就是當年的嚴嵩嚴閣老了。

在江西,秀才考舉人極難,其後的舉人考進士就容易許多,三千會試舉人,取中十分之一還多,比起鄉試的取中名額高出十倍,一般只要不出大紕漏,文風昌盛,水平很高的舉人取中率要比其余的省份高的多,這也是明朝中後期之後,朝官的勢力幾乎全部由南方人霸占的原因所在。

可是宋家兄弟,連續多次應考,萬歷四十四年不中,萬歷四十七年也不中,天啟二年還是不中。

十年時間,就是這麽蹉跎下來了。

兄弟二人趕考的費用也是極高,縱然是書香世家,也是有些撐不下去了。

宋應升道:“長庚莫急,若是下科再不中,愚兄就決意去吏部大挑知縣,為宦為一方,好歹能做些事情,也能繼續貼補一下家用。”

宋應星慘然道:“難道我們讀書二十年,就是為了當官賺銀子,貼補家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