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5章 王府

“與閹黨之事,當快到破局之時了吧?”葉向高拿汪文言也沒有辦法,索性就直接換了個話題。

“難。”汪文言向來自信的臉上也露出踟躕之色,他皺著眉頭道:“魏閹看似心中無底,往韓閣老府上去求和之事更證實此點,然而一切還是著落在皇上身上,要緊的還是要看皇上的心思到底如何。”

葉向高輕輕點頭,近來因為政爭之事,朝廷很多事情都要停擺了,只有遼東之事事關軍國大政沒有耽擱,別的軍政事務多半都停滯了,這也是他對汪文言設計和裕升之事不以為然的原因……多少軍國大事朝廷都摞開手了,大家主要的精力都用在黨爭之上,這一次大家上了擂台,一定就是要爭一個你死我活,如果東林黨失敗,不知道會有多少人保不住冠帶功名,也不知道有多少朝廷要角從此消失於官場之上,這樣生死存亡之際,緊盯著一個根基已經挪到草原上的商家做什麽?

“聖上的心思老夫也沒有辦法揣摩。”葉向高搖頭道:“只能靜待聖裁。”

“不能靜待。”汪文言臉上露出戾氣,他道:“嘉靖年間舊事,閣老尚記得否?”

“你是說大禮議之爭嗎?”葉向高不悅道:“當年可是文臣慘敗。”

“那是嘉靖爺。”汪文言道:“恕在下萬死敢言,今上是沒有辦法和嘉靖皇爺當年相比的,相差太遠。”

這說的倒也是事實,嘉靖的性子實在是天生的陰鷙又帶著果決,又有一點“蠻”,擰起來不顧一切,又善於把握人心,在大禮儀上,幾百文官包括首輔楊廷和在內都拿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天子沒有辦法,因為嘉靖很清楚的知道,太監在自己一邊,軍權也在手中,文臣雖然把控一切,但只要進不來紫禁城,在外頭鬧騰的再厲害也是白搭。

大禮儀之爭,朝廷幾萬文官抱團,數百文官叩闕死諫,結果嘉靖就是敢幾百人一起廷仗,最多一次打死十幾名文官,大量的官員,包括楊廷和的兒子楊慎在內被皇帝流放,從此蹉跎一生。

這件事鬧的沸沸揚揚,嘉靖雖贏,付出的代價也不小,從此君臣隔膜,終嘉靖一生沒有建立起君臣互信,其實以嘉靖的聰明才幹,常年居於深宮之內,讀青詞修道,國事因為江河日下,也是一件叫人扼腕可惜的事情。

嘉靖的聰明,剛愎,自信,陰沉,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當今天子年齡已經比當初大禮議時的嘉靖皇帝還大幾歲,但從這幾年給人的印象來看,當今天子處理國政是越來越純熟老練,但天性豁達仁厚,凡事有一點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豁達勁頭,如果不是被文臣諫官逼急了的話,皇帝也少有大發雷霆的時候,對朝廷的文臣武將,天啟皇帝也是比其祖父要厚道的多,比如對孫承宗的信任倚重,對東江鎮以內帑支持的大方和信任,對袁可立的支持等等。

這幾年來,皇帝算是深明抓大放小的道理,對遼東之事無比重視,諸多舉措都很精準到位,對其余的各種事情,則是大而化之,總體來說,朝政並無太大起色,民間的負擔在天啟二年之後變得很重,遼餉開支越來越大,已經使遼西那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輸送集團……但總體來說,今上還算是一個合格的帝王。

至於任用太監,後世人常以此事非議天啟,這倒真是純然的誤解,大明的祖制恰恰就是除了洪武年間的太祖高皇帝之外,任何一朝都是拿太監來延展君權對抗外朝,用以制約平衡,天啟任用魏忠賢可是沒任何錯誤,錯便錯在自嘉靖之後大明文官結黨之風盛行,文官自己分成諸黨內鬥不止,失敗者不顧以前的規矩投入閹人麾下,黨爭擴大化和白熱化,導致耽擱軍國政務,嚴重影響了大明的國力,這屬於另一個層面上的事情,也不能把黑鍋叫魏忠賢一個人給背了去。

而天啟皇帝對朝政的控制力是遠不及嘉靖,嘉靖年間嚴嵩能一家獨大,牢牢把持政權,主要就是嘉靖在內廷的支持,而當今皇帝雖然支持魏閹,魏忠賢一黨卻始終被東林壓的死死的,而皇帝對東林黨原本是有香火之情,導致天啟四年之前東林黨勢力急劇膨脹,後來天啟支持閹黨,也未嘗沒有拿閹黨制衡東林的打算,結果沒想到東林黨絲毫不體諒聖心,對閹黨毫無容忍之意,一直喊打喊殺,東林掌握著朝廷和民間的輿論,閹黨確實也是立身不正,這兩年被東林抹黑的厲害,連帶著天子也被民間非議,也還好當今天子秉性寬厚,廠衛力量也遠不及當初,不然就憑東林諸君子抹黑天子的行徑,擱在洪武,永年年間,不知道已經有多少人掉腦袋了。

是以不管怎麽說,當今皇帝對朝堂的掌控力還是不足,不僅遠不及開國的太祖高皇帝和太宗文皇帝,也遠不及嘉靖年間,倒是和其祖父一脈相承,朝廷內外鬥了個烏七八糟,朝政異常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