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2章 財稅

劉國縉往前不遠是一條東西大街,汗王宮殿和張瀚的府邸都在這條大道的東端。

這裏的防衛已經較為嚴格,很多士兵在這裏巡邏,都是些火銃手。

劉國縉注意到火銃手拿的火銃制作都很精良,銃管黑沉厚實,一看就是用足了精鐵,比工部那些糊弄人的玩意不知道強到哪去了。另外就是銃口處裝著雪亮鋒銳的刺刀,看起來很有威脅感,有一些商家遠來,不怎麽知道威儀的,到這裏才感覺到和記不是普通的商家,張瀚也不是普通的東主,人們的氣息漸漸沉靜下來,也安靜許多。

路口處有一些道士在擺攤算卦,生意也是很不錯的樣子,不少人圍著攤子花錢買卦。

青城這裏原本是黃教的大本營之一,城中貴族多信黃教,和記也不禁人信教,只是把過多的佛寺改建了大部份,遷出了一些喇嘛出去。黃教對此意見頗大,但後來張瀚在庫倫與黃教首腦達成了協議,雙方和解。

黃教在漠北等處大修佛寺,也就不在介意在青城的一點損失了。

除了黃教外,張瀚進駐青城之後晉北的一些佛寺也開始進駐,他們只找了個小院當寺廟,供奉的人還是很多的,晉北佛寺很多,寺廟實力也很強,黃教走掉不少之後張瀚也不好公開扶持他們,但漢人之中還是沒有幾個信藏傳佛教的,還是供奉這些內地過來的大和尚們。

除此之外就是城中有了城隍廟和關聖廟,還有了兩座道觀。

這是明顯不同的待遇,張瀚的借口是妻子常寧信道,所以要修道觀供奉,其實常寧並不信道。相反是常母信佛,可是張瀚在這事上有自己的考慮,本土教宗在這些外來的宗教面前一直是守勢,只有唐時道教是真正的輝煌期。

張瀚不希望把道教恢復成唐時那樣的狀態,明朝列帝也有不少信道的,成祖皇帝還修了武當山宮觀,不過有的皇帝修宮觀是為了統治的基石考慮,有的則只是為了迷信,比如明朝帝王短壽,有的是身體原因,有的是因為服用了金丹一類的東西,比如宣宗皇帝,也比如世宗皇帝。張瀚希望本土道教有一定的地位,對民間有相應的影響,外來宗教可以存在,但不能占統治地位,蒙古人就毀在了黃教上,這是擺在眼前的事實。

張瀚對道教的扶持還是有些用的,城中道士漸多,對此城中居民也很能接受,早晨和尚起來打木魚報時,佛寺受四時供奉,不過軍司不會拔地給寺廟,他們都得自己想辦法化緣解決吃食生計問題,早起報時算和尚最大的貢獻。

另外就是做法事之類,道士也做法事,還算卦,看風水,替人合生辰八字,算起來用處比和尚大,中國人信仰上比較講究實用,所以道士比和尚還受歡迎。

眼前卦攤上就是道觀裏出來的道士,也有剛過來不久的遊方道士,劉國縉幾人看了一眼,並不在意,但看到有幾個軍司吏員走過來站在卦攤前,不覺就停住了腳步。

“道長們,十日一稅。”為首的一個圓臉吏員很和氣地笑道:“諸位請交稅錢。”

幾個道士似乎司空見慣了,各人從容不迫的從口袋裏或是荷包裏取出銅錢來,每人都交了五十個銅錢。

一個中年道人沒有交錢,反是質疑道:“和記不是向來對百姓和善麽,對百姓也不苛刻,怎麽我們道人還要交稅?咱們大明境內擺攤,也未曾要交過稅錢啊。”

旁邊幾個道人有人要說話,圓臉吏員擺了擺手,笑著道:“道長,你在大明那裏沒交過稅錢,可是有沒有花錢領過授箓?”

“這個,領過的。”

“花了多少?”

“十兩銀。”

“那不就是稅?僧人領碟,道人授箓,都是國家的一種稅收。”圓臉吏員態度還是很溫和,語氣卻很鄭重,他道:“僧道不事生產,碟箓都是一種預收的稅收,因為道士僧人會消耗社會的財富,所以先花一筆巨資,算是對朝廷財務和民間生計的回饋。不然的話,朝廷不管不顧,人人都自去當和尚道士去了。”

眾人哄笑起來,那道士臉色微紅,說道:“我輩不管是做法事還是起卦算命,總是要憑本事吃飯的,並非招搖撞騙。”

“在下豈敢這麽說道長。”圓臉吏員搖頭道:“道長誤會了。只是說,大明對僧道也是收稅的,而且發放這些東西漸漸成了給勛貴太監的賞賜,分發賜下來,再叫僧道們花錢去買,價格還漲了不少,還得花錢求人。咱們這裏是不管這些的,不管是三教九流,任由自便,但任何人也不能不納稅。道長此前說不交稅,但有沒有被人盤剝敲詐過,又有擔憂過匪道之流嗎?我們這裏要負責保障治安,修補道路,這些叫公共事務,如果不征稅的話,又哪有錢來做這些事呢?就象道長從外地而來,此前病餓交加,我們這裏的厚生司先接納道長,不收分文住了十幾日,還請醫生看病吃藥,不收稅,道長性命堪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