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9章 同袍

楊二下意識的道:“你不要落葉歸根啦,遼人到蒙古地界安身了?”

“咱家祖上還是江南的呢。”成方道:“太祖洪武年間跟著大軍到的遼東,什麽落葉,咱到草原安了家,以後的後人不也是就把草原當家了。祖宗的墳地,我只要能走的動就會過來拜祭打掃,我家也有人留在沈陽,不怕沒有人照顧。草原上會有越來越多的漢人象我一樣安下家來,咱們這些人在,草原就不會有反復,這樣的地方,不能再出個強悍的蒙古,什麽契丹,女真,都叫他們完蛋。”

這樣的場合,成方這麽長篇大論的談將來,用心良苦,在場的人都能感受得到。

楊二怕部下們沒下場,和記畢竟還只是商人組建的公司,成方則是提醒他,每個有戰功的和記軍官都會有股份分紅,成方不少,楊二也很多。還有那些中層軍官,每個人在草原上都分了土地,不需要自己耕種,扣除一些費用後,軍司會把每年的收益拿出來一部份分紅這些軍官,公司占的地盤越大,獲得的利潤越高,這些有股息分紅的軍官拿到的好處就越多。

這算是張瀚對軍官階層的一種贖買,大明是給勛貴和將門特權,淩駕於普通百姓之上,在中國有真正的分封制時,最高階層是拿分封贖買有本事的人效忠,比如周的分封制,那些能打仗的貴族分得了土地,不管什麽爵位都有自己的國土,在國內還有自己的小朝廷和軍隊。每個貴族都力圖把自己的國土經營好,因為國土的收入是自己的,後來強者越強,最終天下成為大一統的狀態,集權制取代了封建制,朝廷用來贖買有本事的人不再用分封了,兩漢時用爵位和實際的好處,比如整個郡縣成為貴族的家產,朝廷擁有治理權和所有權,但收入歸受封的貴族,用這種方式完成與貴族們的合作,從兩漢到唐宋,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模式。到了宋時有了一些變化,科舉制正式加入進來,平民百姓也有了分一杯羹的權力,前後模式有劇烈的沖突,到了大明就演化成文官和勛貴集團的爭鬥,勛貴們的權力空間被進一步打壓,而朝廷給予的明面上的財富也大幅度的縮水,如果一個勛貴家族老老實實的按明太祖給的俸祿生活,也就只能混個溫飽,連稍微成功的商人家族也是比不上的。

軍功帶給和記軍官們勛章,地位,還有權力和榮譽,當然也有很多更實際的好處。

每個軍官都有股息分紅和大片的土地,現在最高層的梁興和李從業等人都有過萬畝的授田了,隨著授田越來越多,很多軍官的授田還是沒有開墾的草原,不過並不要緊,軍令司會按照和記開墾成熟土地的平均收益來計算,然後扣除耕作成本和運營成本,最後把純利潤分發給這些有了軍功授田的軍官。

也可以把分得的田畝折成相應的股息,算是投股在公司,公司的總收益越高,這些有股息分紅的軍官收入也就越高,公司的仗打的越多,獲得的利益就越多,軍官們為了自己的收益也得賣力打仗。

股份分紅,賜給莊田,和記已經成了一個相當大的利益共同體。

可能將來張瀚會化公司為國,贖買權力又限制權力的體系一定會建立起來,也可能到時候會成立一個新的小型的公司,就象英國人和荷蘭人的東印度公司,把國家不方便幹的事給做下去,掠奪式貿易,殖民地的建立,用一個上下都有好處,進取心十足的公司去做,可能會比國家做的更好。

華夏自秦一統之後,大一統集權式的方式已經深入人心,但張瀚覺得,適當的分權並沒有什麽不好,甚至分封可能更好一些。

楊二不會理解張瀚的用心和其中蘊含的大文章,不過自己實打實的好處還是相當明顯的。

只要楊二不走,現在也是一年過千兩的收入,相當可觀,一個守備肯定賺不到那麽多銀子,至於將來可期的一年過萬兩乃至更多的收入,以和記和張瀚信守承諾的風格,只要承諾了,公司也發展到了那樣的地步,也是一定可以拿的到手。

除了楊二之外,還有相當多的跟著楊二走的軍官,他們一走,原本的分紅待遇肯定也就都取消了。

“這也沒有辦法。”楊二嘆息道:“眾位兄弟決定跟我走時,就已經下定決心了。”

“你真是為他們著想?”成方冷笑道:“你知道將來和記會到什麽地步?”

“我知道。”楊二很誠懇的道:“大明是實實在在的在走下坡,和記則是蒸蒸日上。不說將來和記可能取代大明,成為中國之主,就算保持現在的格局,和記也是北有整個草原,疆域不在大明之下,丁口可能達數百上千萬,南方還有東番全島,我聽人說那是個大島,足可容納百萬千萬上,張大人不僅為北疆之主,也可為南方小琉球國主,以在下看,留在和記,功名富貴易得,甚至可能有更大的格局,可越是這樣,我就越不想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