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8章 妙筆

“未知和記會做何反應。”朱之余有些拿不準,自己是等著鎖拿到京師,還是偷偷還鄉潛藏,以和記的實力,只要張瀚回到草原上,十幾萬大軍一個月內就能南下,橫掃大同宣府到京師一帶,隔絕陜甘,整個北方瞬間就會大亂。

如果和記真的這麽做了,朝廷也沒有什麽好辦法可言,只能退縮防守,京師不失就是朝廷最後的底線。

退守京師,徐圖反擊,這是天啟皇帝在時定下的策略,朱之余看當今皇帝的手腕做法,恐怕未必會這麽做。

朱之余的懷疑並不錯,崇禎在執政十七年給人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急躁,總是犯不該犯的錯誤。

崇禎二年時他才十九歲,怒殺袁崇煥導致關寧兵叛逃,還可以原諒是年少缺乏經驗。

崇禎四年到重修大淩河城,逼迫張春吳襄等人援助,調登州兵渡海援遼,結果導致吳橋兵變,祖大壽和祖家精銳盡失,張春所率大軍全軍覆沒。

崇禎十一年逼盧象升與清軍會戰,又不給全力支持,導致盧象升兵敗戰死,再於十四年逼洪承疇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與皇太極會戰,明軍精銳盡喪,事實上亡國。

到了孫傳庭好不容易湊起了一支十余萬人的大軍,當時的有識之士無不勸皇帝慎重,不可輕易與李自成決戰。

有文官上奏說:這是皇上的最後一副家當,絕不可輕易拿出來使用。

崇禎不聽,逼迫孫傳庭率最後的主力與李自成決戰,後果可想而知,明軍根本沒有完全準備好,而農民軍的實力其實已經遠在孫傳庭掌握的秦軍之上了。

孫傳庭的“最後家當”一完,崇禎其實已經坐著等死了,這是人人都看到的事實。但一直到農民軍距離京師很近了,崇禎既沒有下定決心南逃,也沒有下決心調關寧兵來駐守京師,首鼠兩端,既想活命,又要名聲,該做決斷時不敢做,不該做的決斷時,又完全不計後果。行事往往沖動,對事情的結果不充份考慮到失敗的可能,總是充滿幻想,焦慮,急躁,殘酷。在其治下,既沒有能有擔當的大臣,也沒有一心為國的將領,少數的幾個能擔當大局的大臣,不是被他逼死,就是被他殺死了,這樣的人,吊死煤山完全是咎由自取,只是其臨死不放太子南下,簡直莫名其妙,害了自己不說,連大明江山和華夏的文明傳承,也是叫此人給害慘了。

朱之余當然不會考慮的那麽深遠,但他已經感覺到了皇帝做事的急切和莽撞,如果兵禍連結,自己又何必跑到京師受罪?先躲起來,若是和記得了天下,自己曾經的經歷反而是種助力,新朝需要大量的文官幫手,沒準自己還能扶搖直上,更進好幾步呢!

“東翁。”朱之余的一個幕僚就是大同人,對張瀚充滿敬佩,他有些擔憂的道:“和記的礦兵剛動,聽說洪軍門已經出大同,從大同至新平堡二百余裏,從靈丘到新平堡四百余裏,怕是會趕不上啊。”

“和記會自有安排的,何必我們讀書替古人擔心。”朱之余去了心中滯礙,反而灑脫多了,當下笑道:“他們軍訓拉練,你們不是見識過?”

“對對,似乎有此事。”幕僚恍然大悟,說道:“好象就是一直大隊人馬在田野和官道上跑來跑去。”

“嗯,我研究過。”朱之余笑道:“其日常訓練,每天早晨跑十裏路,軍官和士兵都一樣,農兵,礦兵也一樣。近程拉練,一天之內來回百裏,最快的聽說走百二十裏。中程拉練,三天之內走三百裏。遠程拉練,六天之內走五百裏。不分曠野,山地,密林,還得負重。我適才看了,他們背包裏不過二十余斤,加上兵器不到三十斤,且走的是平原官道為主,按他們拉練的標準,應該是五天多時間就能到。不過算上大軍起兵,紮營起營等諸事耽擱,六天時間四百裏也到了。一兩天時間,新平堡不會完全沒有準備,放心吧。”

幕僚訕訕的不說話,畢竟他也是大明舉人,替和記擔心畢竟還是有些犯忌的。

朱之余的觀察和判斷並沒有錯,和記向來重視長途遠征的拉練,也就是鍛煉士兵的長途行軍的能力。

和記在征服草原前是完全的步兵隊伍,騎兵極少,完全不成規模。

後來張瀚用歐洲騎兵的密集沖陣法來訓練少量的騎兵,在草原征伐時起了大作用,其後和記才慢慢發展出了大量的騎兵,並且現在連步兵都是騎馬步兵為主了,但為了鍛煉行走能力和體能的長途拉練一直沒有被移出訓練科目,不止是新兵,老兵也一樣逃不掉這種苦訓。

在幾百年後,負重五六十斤的軍人一天越野拉練五十公裏,這是相當正常的科目。現代的醫療和技術水平,後勤供應,當然遠超此時。

但古人的能吃苦,能艱苦條件的適應,也比現代的青年人要強出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