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魏征到善陽(第2/3頁)

“好處?除了浪費錢糧,那來的好處?你不在長安,只怕不知道,朝廷的官員連俸祿都發不出來了,你卻,你卻……”

“呵呵,魏大人且聽我說,朝廷為何窮困?產出不夠多,儲備不夠多也,而這些胡人牧民被我集中安置之後,馬上就能開始創造產出,幫補朝廷,退一步來說,放任自流,剝削他們,可能會為我省下一筆錢來幫助朝廷,可邊患一起,恐怕朝廷又得花更多的錢糧精力來平息,咱們漢人世世代代為邊患投入了多少錢糧?多少將士的生命?難道還要一直這樣下去嗎?咱們何不轉換一個方式,徹底的解決它呢!”

“徹底的解決?”魏征有些發愣的看向孫享福道。

“正是,草原上的人,就像田地裏的麥子,割一茬,長一茬,用戰爭手段,以秦漢軍力之強,可曾徹底解決了他們的問題?答案是沒有。但是,把他們集中起來,引到城墻裏來,引到田地裏去,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卻是一種既有利於他們,又有利於我們的事情。孔聖人不是有說過了嗎?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咱們只需要同化他們,他們就會成為咱們自己人,等他們都成為自己人,沒有了邊患,大唐何愁不能強大?”

聞言,魏征沉默了,把胡人從馬背上拉下來,像漢人一樣種地生產,這可能嗎?

孫享福貌似用事實證明了,可以直接把那個‘嗎’字去掉,因為,來到了善陽的突厥人,現在都在很認真的工作,只要認真的工作,他們的生活,就會比以前還好。

‘欲取之,必與之’的道理,魏征這樣的人怎麽會不懂,他只是陡然之間沒有適應這種轉變而已,現在細細想來,孫享福走的這條路,未必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畢竟,秦漢以來,朝廷對統治胡人地區的政治都是失敗的,近千年過去了,胡人還是胡人,漢人還是漢人,他這也算是摸著石頭過河,找新路子了。

“只是,你這給的也太厚了吧!這樣的房屋,關中的上戶都未必住的起,還有,煤球,暖爐,鐵鍋,關中百姓大多都還用不上呢!你這,你這叫我漢人百姓作何想?”魏征理解歸理解了,但還是有些不岔道。

“呵呵,他們如果也想要這樣的屋子,這樣的生活物資,可以啊!讓他們也來善陽啊!我正愁人手不夠用,同化的速度太慢呢!”孫享福一點也沒把魏征的話當一回事,笑道。

歷史上,李世民和孫享福是有同樣的心思的,他想將所有的民族都吸納融合起來,所以,孫享福現在做的這些事,李世民不僅不反對,還大力支持。

不過孫享福想推動漢人往關外走的這一條策略,與歷史上李世民的所作所為卻是相反的。

歷史上,李世民在擊敗了頡利之後,將黃河以北的突厥百姓都遷到了黃河以南,想要實行所謂的同化之策,這就導致了薛延陀在關外坐大,直到貞觀十三年的時候,他才又將不太適應漢人生活的突厥人遷到黃河以北的漠南地區,牽制已經統一漠北,建立了汗國的薛延陀。

孫享福並不知道這段歷史,但他的這一系列動作,卻是將原本散落在突厥各地的百姓吸納到了善陽城,不僅沒有讓他們去壯大薛延陀部,還將為大唐增加數萬戶人口。

席君買的千人隊在草原上可不是瞎晃悠的,孫享福教他的口號他喊了,聽的部落,自然而然的會趕著牛羊往善陽城而來,不聽的部落,在席君的恐嚇驅趕下,也會往善陽城而來,這些部落的青壯都被頡利和突利征調走了,即便席君買只是帶了千騎,他們也沒有反抗的能力,是以,進展很順利,現在,長孫沖已經在定襄城那邊,接收到了很多人口,下一步,會分流到善陽來。

“你要把漢民往關外遷?孔聖人的下一句,可是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魏征不解的問道。

“現在,這裏可不是夷狄統治的地方,他們遷過來,是幫我同化胡人的,就像王氏的那些子弟,他們每天都在幫我教那些胡人,漢人的禮儀,規矩。這個夷狄之,說的可是習俗,文化。”

魏征聞言,又沉默了,其實他心裏早就知道,孫享福搞出這個土地拍賣,把世家大族引了出來,他們屬下的那些漢民農奴勢必會因此大量遷往關外,如果在開發關外的那些田地的同時,能起到同化胡人的作用,自己似乎沒有反對指責的理由。

他卻不知道,孫享福只恨現在的財力有限,不然,他會給予這些胡人牧民更多好的政策。

原因有二,一是因為他越是給的豐厚,草原上的那些中小部落,越是願意來接受他的統治,如果形成一股潮流,他等於是用非戰爭手段,徹底解決了大唐北方邊患的問題。

二是他要給那些世家子的農奴埋下反叛的種子,連外族不識耕種的牧民,都能在善陽有自己的房屋,產業,過上好日子,為什麽我們漢民卻要被別人當牛馬一樣使用?難道我們連這些突厥人也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