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外交

於是用麥丘之地換糧草這件事情就這麽定了下來,會議開始進入下一個議題。

這一次趙丹可不打算讓臣子們先開口了,只見趙丹道:“以寡人之見,今鄭朱居鹹陽,不過使秦得一口實,而絕楚魏援我之軍也,宜速傳鄭朱歸國!”

鄭朱是誰?鄭朱就是前不久趙丹聽信樓昌的話,然後派往秦國求和的使者。

結果秦王稷(秦昭襄王)和秦相範睢這兩個老奸巨猾的家夥雖然隆重無比的接待了鄭朱,但是根本不和鄭朱真正進行和談,反而邀請其他五國使者列席接待鄭朱的宴會。

這讓其他五國、尤其是本來打算出兵援助趙國的楚、魏兩國覺得,這秦趙都要和談了,那我們還出兵個屁啊?你們老贏家的兩個分支自己玩去吧。

所以長平打到最後趙國也沒得到一兵一卒的援兵。

鄭朱出使秦國,這毫無疑問是長平之戰時趙國外交的一大敗筆,現在趙丹把鄭朱弄回來,意思就是我不和你秦國和談了,咱們就戰場上見吧。

從外交來說,這算是一個亡羊補牢式的補救措施。

趙丹心中也是無奈啊,要是自己早穿那麽一兩個月,鄭朱就不會被派去秦國,那現在趙國外交上就不會這麽被動了。

鄭朱回國這一點,在場的諸位趙國大臣倒是都沒有反對,畢竟鄭朱這個和談使者已經證明了秦國根本就不想談,那回來就回來吧。

就在此時,虞信突然神色一動,開口道:“大王莫非還有後續行動?”

趙丹滿意的看了一眼虞信,笑道:“虞卿果知本王也。”

長平之戰,這場關系到秦趙兩國命運乃至天下一統之勢,甚至可以說是奠定了華夏文明未來兩千年大一統理論基礎的超級大戰,當然不是僅僅從軍事和糧草方面就能夠決定的。

《孫子兵法》曾經說過這麽一句話,“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最牛逼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去搞定敵人,第二牛逼的是用外交去搞定敵人,第三一般般的是用戰爭去搞定敵人,第四也是最笨的方式則是用一座座攻擊城池的方式去搞定敵人。

這裏的謀略,可以理解為“國家戰略”,屬於從經濟、外交、文化、思想全方位國力結合去打擊敵人的戰略。

在兩千年之後的後世,美帝用了幾十年玩死蘇聯的整體戰略就可以稱為是“上兵伐謀”的經典案例。

在戰國的這個時代,“上兵伐謀”其實並沒有很好被任何一個國家所體現出來。

畢竟時代的局限性放在這裏,如果你去和一個戰國時代的高級知識分子談什麽“經濟戰、文化入侵以及輿論攻勢在雙邊交往之中的綜合應用……”,那麽這個一臉懵逼的戰國高級知識分子一定會回你三個字:“說人話。”

但華夏大地畢竟是孫子兵法的發源地,所以在這片土地上還是有一個國家最為接近“上兵伐謀”這個概念的。

這個國家就是秦國,而秦國的這個準“上兵伐謀”的方針,就是由當今秦相範睢所提出來的“遠交近攻”。

而集穿越者和趙國國君兩大身份於一體的趙丹,在搞定了“換將”和“缺糧”這兩件大事之後,接下來要做的當然就是——想辦法破解掉這個該死的“遠交近攻”。

為什麽破解“遠交近攻”的優先級這麽高,這就要從此時各國的國力說起了。

如果將戰國七雄的國力分一個等級的話,那麽此刻的秦國就是SS級,趙國就是S級,其他五國基本就是ABC級。

秦國的優勢在於商鞅變法采用耕戰之策後迅速強盛起來的總體國力,在於有著白起這樣的不世出名將,在於軍功爵位制對士兵的刺激。

那趙國就沒有任何優勢了嗎?趙國其實也有。

論將領,後世公認的戰國四大名將之中,秦國有白起王翦,趙國也有廉頗和李牧。

論士兵,自從趙丹的爺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軍的戰鬥力就直線上升,打跑了林胡、樓煩兩大遊牧民族,將曾經不可一世的齊國打得丟了差不多一半的國土,把北邊曾經吊打過匈奴老大哥東胡的燕國當成了自己的RBQ,甚至還在九年前的閼與之戰和六年前的幾邑之戰中連續兩度大敗不可一世的秦軍。

趙國的工商業也相當發達,趙人除了愛當兵之外還喜歡做生意,邯鄲是當時有名的商業大城、人口大城,甚至連呂不韋這樣後世聞名的人物現在都在邯鄲城中一邊做生意,一邊準備他那個“奇貨可居”的計劃。

而秦國呢?秦國無商賈,這句話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真的不是開玩笑。

從商鞅變法起秦國就以“耕戰”作為國策,什麽是耕戰之策?簡單的說就是把秦國人分成兩種,一種是種地的,也就是耕,另外一種是打仗的,也就是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