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袁洪特殊關系由來(第2/5頁)

洪述祖之所以建議唐紹儀不要就任,背後實與趙鳳昌之秘密運動有關。在清廷任命唐紹儀繼任郵傳部大臣次日,即九月初六日(10月27日),趙鳳昌即向唐紹儀發出如下密電:

大事計旦夕即定,公宜緩到任。如到任,宮廷聞警遷避時,公須對付各使,杜其狡謀,以報將來中國,同深叩禱。昌。(初六午發)[112]

所謂“大事”,當指起義推倒清廷事,或指南北議和事;“緩到任”,是指要唐緩任清廷郵傳部大臣;“將來中國”則指推倒清廷後之中國。十月初一日(11月21日),洪述祖密函趙鳳昌:

竹哥鑒:上月初在少川(即唐紹儀——引者)處,讀吾哥密電。次日弟草一詔稿,托人轉說前途,迄未有效。直至項城入京,方以此稿抄兩份分途達之。(少川之力)項城甚為贊成,而難於啟齒,不得已開少川之缺(非開缺不肯行),於廿七日入都商定辦法。弟廿八入都,於廿八日少川自往晤老慶,反復言之。老慶亦談之,聲淚並下,然亦不能獨斷,允於次早決定。不料一夜之後(想必與載灃等密商矣),廿九早,全局又翻,說恐怕國民專要共和雲雲。菊人、項城均力爭不得,項城退直,焦急萬分。少川代謀,即以此宗旨由項城奏請施行(約五日內即可見),倘不允,即日辭職,以去就爭之。事機千載一時,南中切勿松動。(惟到滬議政員,殊難其人,以少川來,南中人願否?乞密示。)手此密布,即請道安。敝寓天津宿緯路。弟述祖頓首。十月朔日。[113]

函中所謂“上月初在少川處,讀吾哥密電”,即指前引九月初六日(10月27日)趙鳳昌致唐紹儀之電。“項城入京”在九月二十四日(11月14日)。[114]“開少川之缺”在九月二十六日(11月16日)袁內閣組織成立,以楊士琦為郵傳部大臣之時。[115]“非開缺不肯行”,意思是唐紹儀若未被開缺而入京,則將被人視為就任郵傳部大臣,故須先開缺,方便於其進京,替“難於啟齒”的袁世凱遊說清廷王公大臣。“即以此宗旨”,是指洪述祖所草詔稿之宗旨,即停戰議憲(詳下文)。“到滬議政員”指北方赴南方和談代表。

結合此函及前引趙鳳昌密電,以及張國淦所記,可以得到如下幾層信息。(1)勸唐紹儀勿就郵傳大臣之職而支持南北議和推倒清廷,起意於趙鳳昌,洪述祖在唐紹儀處看到趙鳳昌致唐密電後,也加入進來,成為實施計劃的重要人物。由於洪述祖與趙鳳昌有親戚關系,與唐紹儀關系亦很密切,故他能在唐紹儀處看到趙鳳昌密電,並成為聯系南北兩方的中間人之一。(2)洪述祖在看到趙鳳昌密電後,立即草擬了一道“詔稿”,並在袁世凱入京前托人勸說朝廷當局與南方議和,但未有結果。迨至九月二十四日(11月14日)袁世凱入京就任內閣總理大臣後,洪述祖又將詔稿抄寫兩份,在唐紹儀的幫助下分途送至袁世凱手中。袁世凱對詔稿宗旨甚為贊成,但難以向清廷啟齒,遂將唐紹儀開缺,以方便其入都商議辦法。(3)唐紹儀於九月二十七日(11月17日)入都,二十八日(18日)洪述祖亦入都,當日,唐紹儀往勸慶親王奕劻,似有所松動,但一夜之後,因奕劻等“恐怕國民專要共和”,又拒絕議和,徐世昌、袁世凱“均力爭不得”。(4)在此情形下,唐紹儀獻議,由袁世凱以洪述祖草擬“詔稿”宗旨奏請施行,“倘不允,即日辭職,以去就爭之”,以此向清廷施加壓力。(5)至於北方議和代表,洪述祖詢問趙鳳昌,如果由唐紹儀擔任,南方革命黨是否同意。後來袁世凱果然以唐紹儀為北方議和代表,很可能就是聽從了洪述祖的建議。

關於洪述祖參與謀劃南北議和,以及北方確定唐紹儀為議和代表的過程,趙鳳昌之子趙尊嶽亦有一段記述,其言曰:

天下政事相敵,不出和戰兩途。袁於此仿徨失措間,亦不得不謀與南中傳遞消息也。會袁部趙秉鈞知其屬洪述祖與余家為鄉戚,又知余家陰策革命事,因由洪以私函來窺意旨。先公立示之孫、黃,僉曰:今日但求覆清,以行共和,不戰而勝,奚不可為?且足補南軍之拙,惟當得其人而語之耳。於是先公舉唐紹儀,謂其能通治體,有權識,既為袁之故舊親信,又夙厚於私交,倘得唐來,事必易與。孫、黃雖不識唐,以信所言,即加贊許。先公遂緣唐之鄉人同學上海電報局長唐元湛密達京師,與唐通款曲,請為國家戮力,南來協商大計。唐固機智,窺情事之推迂,知安危之所系,甘以身許。袁知計售,私心為幸,即命馮(即馮國璋——引者)觀望於武漢,武漢之圍,由以少解。實則武漢苟涉疏虞,南京亦失屏蔽,和固不僅利袁,抑且大有利於南中也。然袁左右無可使者,既知南中屬意於唐,終任之為議和代表。[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