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封賞厚重

太平公主死了!強勢如女王一般的太平公主就這樣死在了裴旻的懷中。

正如她所說的那樣:她有她的驕傲!

盡管李旦給太平公主求得了一條生路,但是讓太平公主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苟活於世,以她的高傲,不如死了更加痛快!

對於未來的路,太平公主早已決定了,要不以成功者活在世上,要不失敗自我了結,所以毒藥她早已給自己備好。其實不只是她,李隆基也是一樣,若今日是太平公主取得了勝利,就算太平公主能夠容得下李隆基,李隆基也無顏苟活於世。

他們是一類人,李唐的天下,容納不了兩個權勢欲望強烈的人。

裴旻心中有些悲涼,雖無悔今日的站位,但卻不免遐想:若當初自己讓太平公主收買,真心誠意的為她效力,會是什麽情形?

事已至此,多想無益!

至於太平公主臨終的勸告,裴旻只能記在心底,時刻注意。

李隆基的政變成功了,面對齊心協力的五兄弟,太平公主獨木難支,敗的不虧也敗得不冤。

經此政變,太上皇李旦是哀莫大於心死,太平公主的自盡令他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心中的那一點點對於權勢的熱衷變得痛恨,他甚至覺得是他貪戀那一點點的權勢,沒有放權給李隆基才導致政變的起因,陷入了懊悔自責,完全不願意在理會政治上的事情,下達了一封詔書,將手中所有的權力交給了李隆基搬離了太極宮,住進了百福殿。

大唐這個偉大的帝國經過連番的惡鬥,由武氏篡朝起,二張攬權,韋氏、安樂公主霍亂朝綱,太平黨人把持朝政,一個個勢力崛起輝煌最後滅亡,終於,到了這一天,一切都塵埃落定。

李隆基也擺脫了有名無實的尷尬境地,當上了名副其實的真皇帝!

唯一讓裴旻慶幸的是李隆基在這一次政變最後並沒有大開殺戒,朝中太平公主一黨的要員早已清除幹凈。對於他們的家人,李隆基采取了包容的態度,並沒有趕盡殺絕,但也沒有選擇饒恕,而是抄收家財,貶罰異地。

不僅如此,最讓裴旻意外的還是太平公主的家人也在李隆基的寬恕之內,裴旻記得歷史上太平公主除了薛崇簡外,所有兒子都給李隆基殺了。但這一次也許是受到了李旦掏心置腹的哀嚎所影響,殺心不是那麽旺盛。雖然依舊查抄了太平公主的府邸資產,卻赦免了她另外三個兒子的死罪,只是將他們貶為平民,流放巴州,不得為官也不得回京。薛崇簡如歷史上一般,受到了特免,官復原職,並賜李姓。

裴旻見李隆基漏掉了惠範,特地提醒了一下。他不是君子,在這種能夠落井下石的時候,是不會手軟的。

惠範自然也給判處了死刑,在查抄他家的時候,兵卒將士從他府中收出了一千三百萬貫,論抄家的資材,僅次於太平公主,殺的是一點也不冤枉。

夜幕降臨對於朝堂上太平一黨的清洗也宣告落幕。

當天夜裏,李隆基在武德殿小擺起了慶功宴,慶功宴的規模不大,但只要有從龍之功的文臣武將都在邀請之列。

這也是李隆基的高明之處。

太上皇李旦只是中才,當年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的時候,他初登大寶,堆積如山的政務,讓他一個頭兩個大,完全處理不過來。然後他想了一個法子,政事來了,完全不用腦子去想,直接問大臣跟太平商議過沒有,沒有,先去跟太平商議。商議過了?那就更好了,直接依照太平的辦法去處理就行。不但軍國大事盡數委於太平公主,就連文武百官一應任免的大權也盡數委於太平公主。也因如此,依附太平公主以求前程的官員是趨之若鶩。導致滿朝文武,大半是太平公主的黨羽。如今太平清除大半,空缺無數,朝綱必然不穩。

而李隆基最能信任的就是從龍之臣,這些人都立有大功,都等著封賞,對他自然萬分忠心。以從龍功臣搭建班底,也是歷朝歷代賢明君王必做的事情。

宴席的位子也甚有講究,依照從龍的功績排列。

四王毫無疑問位列首功,此次功臣,四王的作用顯而易見的。身為王子,持拿聖旨擒拿賊首,有著莫大的威懾力以及公信力,哪怕就算明知聖旨可能不實,也不敢對皇帝的兒子怎麽樣。要不以抗旨罪被殺,要不接旨,沒有第三選擇。

次之是郭元振,郭元振這次政變所展現的智謀以及步步為營的算計,謀功最高,當之無愧。接下來便是裴旻與魏知古、王琚、崔日用、張說等人。張說遠在洛陽,自然來不及參加今日宴會。又因魏知古、王琚、崔日用幾人跟隨李隆基許久資格甚老,是故裴旻位於三人之下。在裴旻之後,才是王毛仲、葛福順、李仙鳧、薛君故、馬旭等首先響應號召的將軍,由上至下,近乎五十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