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交付政務

裴旻一行人出了長安京畿地界。

關中號稱八百裏秦川,尤其是秦朝修建鄭國渠之後,關中富甲天下,被古人譽為金池湯城,沃野千裏,天府之國。

漢唐兩大國家以關中而得天下,並非沒有道理。

現今正直盛夏,一路而行,道路四周放眼望去,盡是綠油油的麥田,足見關中的天府之國的名號,名副其實。

只是長安發展的太快,人口皆往關中匯聚,導致即便擁有八百裏秦川,關中的糧食依舊供不應求,需從江南調運。

這也是莫可奈何之事!

在這個時代就算是沃土,產量也很是有限,論收成跟後世的雜交水稻相比起來,不能同日而語。

裴旻思量至此,後悔自己當年沒有報考農業學,無法將雜交水稻在古代搗鼓起來,那才真是造福天下萬民的舉措。

“雜交水稻是沒辦法搞出來,紅薯到有一線希望!”

他記得紅薯明萬歷年間閩人陳振龍傳到中國的,所以叫做番薯。

紅薯最早應該是南美洲那一帶的特產,不但有著涼血活血,益氣生津解渴止血的功效,還能充饑,關鍵是高產,適應力強,有著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產量之高,一畝數十石,勝種谷二十倍。記得那個時候,江南水患嚴重,五谷不收,饑民流離。紅薯的出現,免去了饑荒,造福了不少江南百姓。

真能將紅薯從南美洲帶來,也是天大的功勞!

只是以唐朝現在的水師力量,禁不起大海的風浪吧!

一步一步來,才是正理。

裴旻知道步子大了容易扯著蛋的道理,縱然心中有萬千想法,也只能慢慢發展。

進了洮州地界,眼前的景象與關中大不一樣。

作為農耕民族,洮州一眼望去,卻無一塊稻田,原本種植糧食的田地都種上了密密麻麻的青草,以加工為精料給牛羊馬食用。

深入洮州,更是隨處可見牛羊遍野的情形。

一個個小孩騎在牛羊身上耀武揚威,大人閑情逸致的看著牧群,過著安逸舒心的日子。

自從裴旻攻下廣恩鎮後,洮州免去了兵災,上下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裴旻治理有方,發展洮硯、洮石,開拓畜牧產業,令洮硯、洮州鮮奶名動隴右、關中,從而供不應求。

今日的洮州已經看不出半點兵荒戰後的景象了,對於這一點,裴旻自己還是極為自豪的。

他這個州郡父母官,還算稱職。

一直抵達洮州城內,裴旻顧不得休息,召見顧新、張九齡、孫周三人。

顧新、張九齡先匯報了洮州的行政情況,許是諸事都上了正軌並沒有什麽特別的事情發生,平穩的向上發展。

張九齡道:“屬下有個建議,當初國公將州內百姓聚集兩縣,是為了避免吐蕃入侵以及增加洮州人氣,推動商業發展。如今吐蕃危機已解,洮州兩縣也不缺乏人氣。不如讓願意回鄉的百姓,各自分散回去?”

裴旻看了張九齡一眼道:“子壽用意何在?”

張九齡答道:“洮州地形地勢確實適合發展畜牧業,只是發展畜牧業需要注意一點。畜牧不像農耕,只要水源充足,田地越耕越肥。畜牧業卻不相同,長期在一個地方放牧會嚴重破壞地方的水土,導致土地荒蕪,來年無法放養的情況。在這方面,周邊的遊牧民族很是重視,他們隨水草而居,不在一地方逗留太久,便是不想破壞水土。人皆有惰性,畜牧的百姓過於集中,對於周邊水土破壞甚大。現在或許不覺得,但幾年後此問題必將出現。若發展的過於迅速,可能還會提前!”

“子壽高瞻遠矚,這點當真是我們忽視了!”裴旻心底贊嘆,張九齡無愧宰相之才,來洮州不過短短半月,已經看出了一點潛在隱患,也不吝嗇贊美之言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們不能為了一時的便利,而毀去長遠的未來。此事辦理起來有些麻煩,可必需去辦!而且要給所有牧民都解釋清楚,讓他們以後放牧的時候,注意到這點,不能自絕後路。還要定下律法,若為了貪圖便利,破壞草地草場,予以重罰。顧長史,這任務由你負責。”

顧新愛民如子,與百姓的關系極為融洽也深得人心。由他負責此事,能夠免去很多麻煩。

“子壽,你負責重新對縣城的規劃,分出去的百姓會空出許多屋舍,用來建造市場什麽的,你自己規劃一下,有什麽想法寫出來,到時候送至廣恩鎮,由我批閱定奪。”

“是!”張九齡在顧新之後跟著應諾。

“再過不久,州裏會來一位功曹叫袁履謙,是我的好友。才華非常的出眾。未來的幾個月裏,我都將在廣恩鎮,以軍務為主。洮州城裏的大小事務皆由你們三人相互商討決定。實在定奪不了,無法達成一致,再將你們各自的意見看法,傳至廣恩鎮,我來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