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旱極而蝗

裴旻看著他剛剛挖下來的泥土,口中回答著吳華的話:“比起在上面看著,我很喜歡親自動手……能出一份力,出一份力吧!”

他說著話的時候沒有看著吳華,有些不禮貌。

吳華眉頭微微一皺,並未說什麽。

裴旻伸手將自己挖掘出來的土塊揀起來,在手上用力搓揉著,土屑紛紛落下,留在他手上的是一些細小的幼蟲卵。

看了半天,裴旻伸手給吳華看,帶著幾分驚慌的道:“這是不是蝗蟲卵!”

吳華看了半晌道:“是尋常的蟲卵吧,蝗蟲是魚蝦變得,跟蟲卵有什麽關系!”

裴旻一口老血險些噴出來,傻逼一樣的看著吳華,忍不住道:“吳刺史,你這刺史的官職怎麽來的?”

吳華瞬間怒道:“自然是一步步憑借政績提拔上來的,節度使可有疑問?”

其實這真不怪吳華無知,而是古人一直都不知道蝗災的原因是什麽。

中國歷史上蝗災叠起,根據後世《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九年一次,兩宋為三四年,元代為兩年,明、清兩代均為三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明明是蝗災重地,對於蝗蟲的認識,中國古人卻知之甚少。

最早有“蝗神”一說,說是蝗神在搞鬼。接著又有“蝗魚互化”之說,宋代陸佃的《埤雅》記載:“或曰蝗即魚卵所化”。潘自牧的《記纂淵海》也有寫:“有蝗化為魚蝦”。李昉《太平禦覽》、《蝦門》同樣記載:“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之說。還有李蘇《見物》的:“旱涸則魚、蝦子化蝗,故多魚兆豐年。”

類似書文,比比皆是。

總之在這個時候,世人的常識蝗蟲就是魚蝦變得。

裴旻也不知怎麽解釋了,幹脆說道:“我在一本古書上看到‘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的說法。”

吳華對於裴旻已經有著點點不滿了,但是官大一級壓死人,也不敢表現出來,縷著胡須道:“某也知道,是因天氣幹熱,河水幹枯。河中的魚蝦沒有了棲息之地,遂然變成蝗蟲,跟這蟲卵何幹……”

古代文盲,真可怕;理直氣壯,說神話!

裴旻無語,耐著心思問道:“那洪水後有蝗呢,又怎麽解釋?不只是旱極而蝗,洪水過後,引發蝗災的幾率也是極大的。”

吳華耐心的解釋道:“那是因為洪水將魚蝦沖上了河岸,魚蝦回不了江河,自然化成了蝗蟲。”

裴旻忍不住吐槽,這好像真有幾分道理。

清了清嗓子,裴旻有氣無力的道:“某在一本古書上看過這樣的記載,蝗蟲趨水喜窪,大旱之年,河流幹澀,留下了大片無雜草的窪地適合蝗蟲繁衍,天氣越幹旱,蝗蟲繁衍的速度越快,這才有了久旱必有蝗一說。至於洪水,是因為洪水帶著泥沙卷上了陸地,也形成了大片無雜草的窪地,同樣適合蝗蟲繁衍。但是因為氣候的原因,洪災後的蝗災遠不如旱災後的蝗災可怕。”

吳華皺著眉頭道:“這是什麽歪理邪說。”

鄯州長史童皓走過來道:“蝗災是因為蝗神動怒而起,只有天家不修德時,才會引起蝗災。如今天家聖明,豈有蝗災一說,國公莫要危言聳聽。”

得,又來一個版本!

裴旻扶額,無言以對。

“不管是不是!看到了就防著!”裴旻不理會吳華與童皓,走上了河渠堤岸,高聲道:“所有兄弟們都注意一下,若你們挖掘的土塊有蟲卵的痕跡,不要猶豫,直接弄死。那玩意可能引發更大的災難,留著遺禍無窮。”

當即他安排人手,分別將情況傳送給隴右十二州、十九軍知曉。

只是這種做法能不能避蝗,他真不清楚。

蝗蟲見地下崽,一次下兩百多蟲卵,而且能夠反復多次交配。

即便是二十世紀都沒有可靠的科技預防蝗災蟲卵,何況是古代大唐?

裴旻也不能將整個隴右的土地都翻一遍,找地裏的蟲卵,也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了,心底希望不要災上加災,加重百姓的負擔。

經過二十多天的努力,在隴右軍以及百姓的齊心協力下,與隴右十二州最富庶的萬畝田地四周挖掘了灌溉的河渠,以確保為數不多的田地能夠勉強渡過此次旱災,不至於讓整個隴右顆粒無收,以減少朝廷的物資賑災壓力。

大暑也在不知不覺中到來!

天地就像大火爐,灼燒著一切。

除了精心維護的小塊田地,其他所有小麥皆幹渴枯死,大地幹裂開一道道口子,一盆水灑在泥地土塊上都能升起一陣青煙瘴氣。

屋裏過於悶熱,裴旻直接坐在門口走廊上處理節度使的事物,心中大是懷念在二十一世紀空調房裏的日子。

這天熱的,實在讓人受不了。

若非這屋外人來人去的,他甚至都想打赤膊赤裸辦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