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多疑不好,不疑更頭疼

“哈哈哈!”

“哈哈哈!”

……

武德殿裏,李隆基笑得跟傻子一樣,眉飛色舞,手中時不時撥弄幾下琵琶弦,實在難以抑制自己的心情。

蝗災撲滅了,最高興的並非是隴右百姓,而是高高在上的李隆基。

這古人迷信,往往將天災視為上天的懲罰,而導致上天懲罰的原因又是不修德所造成的。

矛頭可謂直指他這個當今皇帝。

李隆基要是一個昏庸之君,倒是不放在心上。

可他自詡是漢武帝、唐太宗之流的英主,兢兢業業的處理著國事,不修德這三個字讓他倍感委屈冤枉。

裴旻這一仗將他失去的名望徹底掙了回來。

盡管此次滅蝗是裴旻之功,可要不是他這個皇帝有識人之人,力排眾議的安排裴旻為按察使,裴旻又如何有權力調動隴右數十萬百姓滅蝗?

這個功勞,至少一半都屬於他的。

李隆基瞧著高力士道:“也虧了你的建言,否則朕一下子還拿不定主意呢。”

高力士趕忙謙虛回禮,道:“都是裴國公與姚公的本事,與陛下的明斷,老奴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

李隆基也道:“姚公也是可惜了!還是靜遠能幹,有本事,這蝗災都給他平定了。朕記得貞觀二年,我大唐也有一次蝗災吧。”

高力士謹慎細密,才學不凡,隨口就道:“回陛下,確實如此。當初也是大旱,不過那時的大旱,比陛下現今經歷的大旱差多了。當時只是京師這一地大旱而已,太宗在院子裏發現了蝗蟲,捉了幾只說道‘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遂將蝗蟲吃了。當時的蝗災並未造成很大的影響,世人都將之視為太宗皇帝仁德之故。”

李隆基笑道:“如今看來,未必如此。只怕是當初的蝗災不大,雨又下的及時,方是真正原因。想想朕心裏痛快,太宗皇帝麾下能人異士何其之多。李靖、李績、侯君集,房玄齡、杜如晦、魏征、長孫無忌、高士廉、岑文本,那麽多厲害人物,面對這蝗災,依舊比不上朕手中的一個裴靜遠。”

頓了一頓,李隆基又道:“朕要讓靜遠將此次滅蝗的經過一切詳細記載下來,收入庫中,要讓天下人知道滅蝗的方法,也好免去百姓遭受無謂之災。”

高力士忙拍著馬屁。

李隆基大喜過後,看著一桌子的奏章,頭疼的撓了撓腦袋,帶著幾分無奈的悶頭處理了。

天降甘霖,旱災蝗災消除,可善後事宜卻是繁重。

隴右損失慘重,需要朝廷撥款賑災,重新對田地規劃建設,讓百姓能夠安然的渡過困苦的一年,直至明年豐收,很多事情都需要他這個皇帝拍板釘釘。

李隆基一份一份奏章的批閱著,突然他看著手中一份來至於諫官的建言,眉頭一皺,隨手將奏章丟了,冰冷的說了一句:“燒了!”

高力士撿在手中也不去看,只等著過會兒將之燒了。

又批閱了幾分奏章,李隆基又看到一份與之前相差無幾的建言,怒道:“這一個個的將朕視為忘恩負義之輩不成?”他將手中的奏章丟給高力士道:“你看看,寫的是什麽?讓朕免去靜遠按察使的職位?靜遠立了如此大功,挽救了隴右數十萬災民。這蝗災一退,便要朕收回成命,要朕卸磨殺驢不成?還說將文武政權交於一人,對大唐大為不利,簡直一派胡言……”

李隆基氣得火冒三丈,半晌都沒消去,怒道:“朕向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了靜遠,自是信任他不會背叛朕。這一個個說的好像靜遠要反了一樣。比及忠心,他們真以為自己能比得上靜遠?豈有此理!”

高力士忙勸李隆基息怒。

李隆基耐著性子又批閱了下去。

突然看到熟悉的字體,皺了皺眉,疑問道:“這好像是靜遠的字?”往後一拉,果然標注這裴旻的名字,笑道:“朕早給了他直達天聽的權力,有事直接交給朕不好。何必傳到尚書省,再走流程送到朕的手上?”他搖了搖頭,又道:“多此一舉嘛!”

看了裴旻奏章裏的內容,李隆基猛地一拍案幾道:“靜遠這是想什麽,將朕視為鳥盡弓藏的勾踐,還是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的劉邦?他竟也特地寫奏章說自己才德不足,要辭去按察使一職位,糊弄朕呢!”站起來左右渡了渡步道:“力士,你立刻擬詔,念裴旻領隴右百姓力克天災,特加封為鄯州大都督,領鄯州一切事物。明著告訴他,若敢拒絕,朕再加封他為隴右支度使,讓他負責隴右的安撫賑濟工作。”

高力士苦笑道:“老奴,領旨。”

當李隆基的任命傳到隴右鄯州的時候,裴旻有些傻眼了。

這辭官不成,怎麽反而追封官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