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幫著數錢的回鶻族長

唐軍的出現,抵定了勝局!

裴旻精心為突厥準備的包圍圈,也正式生效。

八萬突厥讓唐軍、回鶻軍的騎兵困在了包圍圈內。

裴旻也接管了三軍的指揮權,他並沒有選在將突厥困死,而是圍三缺一,向突厥部發起三面圍攻。

突厥的左賢王闕特勤已經陣亡,他們的可汗默棘連、謀主暾欲谷趁亂逃跑,缺乏有效的指揮。

他們進行了微弱抵抗之後,大部隊沿著裴旻事先敞開的缺口向參天可汗道混亂潰退。

裴旻、承宗彼此領著各自的兵馬不疾不緩地追在後面,逼迫突厥部的敗兵不停地拼命逃跑,直至精疲力竭,無再戰之力,這才從容發起總攻。

以最小的傷亡,近乎全殲了這股突厥兵馬。

是役,唐軍損兵七百,前後共斬首一萬三千余,回鶻則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傷亡高達一萬六千余,尤其是他們的前軍,幾乎給打殘了。

至於突厥,自不用說,幾乎全軍覆沒。

這裏面有一個小小的前奏。

就在突厥精疲力竭,裴旻準備下達總攻命令的時候,特地問了承宗一個問題:“這些俘虜應該如何處理?照我的意思,全部殺了了賬。不過,此戰能夠得勝,族長功勞卓著。我裴旻不是小氣之人,這些羔羊,聽憑族長吩咐。是殺是收,你一言而定。”

裴旻這話直接讓承宗原本悔青的腸子,直接給扯直來了。

承宗現在最想幹的事情就是給自己幾個耳刮子,欲哭無淚的道:“那就殺了吧!”

他說這話的時候,心在滴血。

卻不知,這就是裴旻的目的。

裴旻對於大唐、回鶻之間的關系,看的很透。

大唐需要一個代理人,一個“盟友”,為他提供戰馬,穩定北疆安穩。

以目前的北地情況來看,回鶻是最佳的選擇。

但是國與國之間一個問題永遠避免不了,沒有人願意當一輩子的小弟,也沒有人願意當一輩子的老二。

現在回鶻對大唐畢恭畢敬不假,但隨著回鶻的實力越來越強,或者大唐遇到什麽問題,實力變弱,他們必然會起異心,這是不可抗拒的因素。

因故裴旻一直在考慮其中的度,不能讓回鶻崛起的太快,亦不能讓回鶻元氣大傷無力北方稱雄。

兩者皆不符合唐朝的利益。

裴旻看出了承宗急於求戰的野心,他是想憑借自己的實力,擊敗突厥殘部,然後盡收突厥俘虜。

突厥俘虜都是騎射好手,只要給他們一口飯吃,給他們一匹馬一張弓就是一個戰士。

一旦回鶻收編了突厥降卒,那他們實力將會膨脹到一定程度。在大唐的支持下,實力瘋漲的他們能夠輕而易舉的取得北地的霸權。

這得到的太容易,往往不懂得珍惜。

理想的結局是在大唐的幫助下,回鶻“艱難”的取得了霸權。

在這“艱難”的過程中,大唐不斷的支持回鶻各種物資,而回鶻也廉價的用牛羊馬匹互換……

如此才能將利益最大化。

無論如何,裴旻都不想見到回鶻吞了突厥這種情況出現。

因故裴旻故意刺激承宗,好心的勸說他,合兩軍之力,一起對付突厥殘兵。實際上他就是要承宗產生危機感,讓他有一種裴旻想要跟他們分一杯羹的念頭。

承宗果然動了獨吞之念,面對突厥的布陣,不願意等唐軍的到來,急於求成,忽略了細節。

裴旻身為旁觀者看出了突厥的異樣,雖說他算不到突厥到底有什麽詭計。可是他知道,用兵最大的忌諱急躁,一急,必然出事。

回鶻的優勢是騎兵,要是換他來指揮,他會讓三千騎兵做試探攻擊,遠遠放箭,突厥一旦逼近立即後退,利用機動性探察對方的目的。

完全可以用最小的傷亡,察覺出絆馬坑的存在。

只要避開絆馬坑,以四萬余騎兵打八萬不擅於步戰的突厥兵,那就是輕輕松松的。

裴旻這裏故意不說,當了一個事後諸葛亮,目的毫無疑問的是為了消耗回鶻的兵力,讓他們沒有實力吞下突厥的俘虜。

如今經過苦戰,回鶻損兵一萬六,若加上傷患,幾乎失去了一半戰力。

而突厥現在的降卒幾乎有六萬余。

這個降卒已經超出了承宗承受的範圍,試想一下,而今回鶻能戰力不過兩萬余,而突厥降兵六七萬,他們憑什麽吃下?

不穩定的因素太多,一旦出現狀況,回鶻反受其害。

到了這個地步,承宗也只能選擇斬草除根,避免禍患發生。

這一切都在裴旻的計算中。

而承宗聽裴旻如此大方,居然意圖將俘虜交給他處理,想者那麽多即戰力就因為自己的小人之心,自己的貪婪告吹……

那種感覺,不言而喻。

“唉……早知道國公如此大方,就應該早早的將指揮權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