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最陰不過讀書人(第2/3頁)

“顏縣令好!”

“顏縣令……”

“顏縣令……”

“顏縣令……”

……

一路行去,一個個高昌遺民經過路過他們的時候,不管有事沒事,都會停步下來,熱情的向顏杲卿問好。

裴旻帶著幾分驚疑的看著應對自如的顏杲卿,笑道:“安排昕兄來這蒲昌縣是安排對嘍。這才多久,這蒲昌縣上下就讓你收服了。”

顏杲卿道:“談不上收服,只是將心比心。其實很多時候,隔閡形成的原因,不只是對方,還有我們自己。就拿十年前的一任縣令來說,我看過他的政績,非常的出色,事物處理起來井井有條。論及政治才華,在下是自愧不如。他在蒲昌縣幹了五年,提高了民生,改善了生活,卻沒有得到這裏百姓的認可。某很是奇怪,細細研究,終於發現了原因所在。”

“真正的隔閡並不在百姓,而是在那位縣令自己。他的政策制度,處處偏向這些高昌遺民,讓他們享受到不一樣的待遇。然而就是這種特殊的待遇,反而是一種隔閡,讓高昌遺民時時刻刻都明白自己的與眾不同。”

裴旻聽了不住點頭。

顏杲卿指著前面的縣衙說道:“我們去衙裏說。”

蒲昌縣的縣衙很是簡譜,到府衙後院。

顏杲卿的夫人與兒子顏季明一同迎了上來。

“裴叔父!”顏季明今年十三歲,與顏杲卿這個單純的書生不同。他好兵事喜武藝,裴旻還曾指點他劍術,故而對於裴旻很是親昵。

見到裴旻,都先不顧得跟他父親打招呼,先驚呼出來,上前問好。

“又長高了?”

裴旻摸了摸顏季明的腦袋,對於自己這個侄兒,也極是喜愛。

不只是因為他是顏杲卿的兒子,還因為他是一個少年英雄。

歷史上顏季明跟著他父親顏杲卿一樣,在常山高舉義旗反抗安祿山,成功的阻止了安祿山東進。為李唐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惱羞成怒的安祿山命史思明、蔡希德率軍北渡黃河,攻打常山。

顏季明面對二十余倍的敵人拼死抵抗,為史思明生擒。

史思明以顏季明為人質,讓他修書勸顏杲卿投降。

顏季明身受酷刑而不寫一字,最後慘受屠戮,屍骨無存。

安史之亂平定後,顏真卿耗費心力,也不過尋得一首級,悲痛之下,力作《祭侄季明文稿》,給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在書法行書中,僅次於《蘭亭集序》。

《祭侄季明文稿》中“父陷子死,巢傾卵覆”這句話,當年讓裴旻學到這片文章的時候,感慨極深。

顏家父子取義成仁,值得敬重佩服。

裴旻也因此對於顏季明很是疼愛,若非他自身天賦不足,便是將他一生所學,傾囊相授都未嘗不可。

裴旻、顏杲卿在書房入座,說起了之前的話題。

顏杲卿道:“故而在治理蒲昌縣的時候,我在以夷制夷的基礎上,另辟蹊徑,一視同仁。我提拔了本地人為長史、縣尉,實行制度的時候,他們出面,避免不必要的抵觸。幹好事的時候,我親自出面,讓百姓記掛著我的好。久而久之,他們也接受了我的存在。很多政策,自然得意順利實行。只要政策公允,百姓生活得到便利,歸心亦非難事。”

裴旻贊嘆道:“好一個歸心亦非難事,昕兄的治世之才,委實令人驚嘆。”

這天下萬事,可以說是事事困難,亦可說是沒有難事。

讓韓信打仗,讓裴旻使劍,讓王羲之寫字,讓李白作詩,讓蕭何搞內政,有什麽難的?

但要讓韓信作詩,裴旻畫畫,王羲之帶兵,李白縱橫官場那就千難萬難了。

顏杲卿顯然是身懷超凡的治世才能,在處理行政事務得心應手,故而不難爾。

看著顏杲卿,裴旻忽然道:“我若想改變西域局面,讓西域成為我大唐真正的疆域,將西域諸國的百姓,跟著歸心,讓他們將自己視為唐人,昕兄可有什麽高見?”

裴旻知道自己真正的行政水平一般,能夠將隴右、河西治理的蒸蒸日上,真正的功臣其實是張九齡、李林甫。

張九齡的王道政治與李林甫的劍走偏鋒,他們相輔相成,才有了隴右、河西今日的局面。

裴旻的功勞,更多的是決策,而非定計擬策。

而張九齡的起點很高,他的行政才略偏向大局,屬於國家政治,未必就適合西域的局面。

相反顏杲卿有著豐富的基層經驗,知道百姓需要什麽需求什麽,了解民心懂得民心。

在這一方面,應該比張九齡更要出色。

顏杲卿深深的看了裴旻一眼,道:“這不太好辦。”

裴旻嘆道:“確實不容易,不過現在的局面過於復雜。我們不能一直以外人的身份處理西域要務,我們的對手已經做好了準備,甚至連在了一起。不將西域真正的握在手裏,一旦決戰,將會有很多不可預料的變故。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此事不解決,未來定成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