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貧民十字軍

對教皇烏爾班二世來說,在克勒芒的演說只是給注定操勞的一年開了個好頭。除了在君士坦丁堡會合與收復耶路撒冷之外,他“偉大的基督徒軍團”還沒有什麽頭緒。所以他這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法國和意大利北部奔走,不斷寫信、布道,完善東征的計劃。神父和主教們作為他的代理人,把這個消息傳到了更遠的地方,而他們正如教皇預料的那樣取得了成功。他們當中許多人使用的比喻在緊張的局勢下具有強大的說服力。耶穌基督號召的“背起你的十字架”如今混雜著領主們的責任感,擁有了不同的含義。一些傳教士甚至繪制了耶穌受難的場景,只是其中施加迫害的羅馬人換成了土耳其人。此舉立刻引起了廣泛的影響。等到烏爾班二世返回羅馬的時候,遠在蘇格蘭、丹麥和西班牙的朝聖者都已宣誓背起十字架。

烏爾班二世的理念贏得了巨大的呼聲,但他本人的憂慮卻甚於欣喜。教皇不是浪漫主義者。他很清楚伊斯蘭教對基督教世界的威脅,也知道自己能為身陷重圍的拜占庭提供的最大幫助,就是把歐洲的王牌重裝騎士派往前線。農民出征於事無補,甚至弊大於利。他們不僅無法承擔征途的高昂費用,還有可能未抵達耶路撒冷就被屠戮殆盡,導致西方在一年一度的收獲期勞動力不足。

最後一點是教皇最為重視的。在意大利北部,太多農民響應號召,以致饑荒成為一個真正引發恐懼的問題。烏爾班不得不改變策略,積極說服人們不要參加十字軍。他撰寫了信件,澄清遠征只招收可以負擔戰爭所需的地主階級。為了給貴族留出時間打理好各項事宜,正式的出征時間延期到了一年後的1096年8月15日,所有的遠征者都需要事先獲得宗教導師的許可。為了確保軍隊的構成合理,烏爾班讓神職人員拒絕所有不合適的報名者。非軍事人員無法從實質上幫助東征,因此教會也沒有給他們提供精神撫慰。老幼病殘必須留在家裏,窮人需要照看田地。神父和修道士需要留下為東征祈禱(除非主教特別允許他們加入東征),西班牙人則被禁止參加,因為他們將在本土與穆斯林戰鬥32。即使是符合條件的人士,如果新婚不久,也需要首先征得配偶的同意。

某種程度上說,烏爾班二世認為有必要限制東征參與範圍,這似乎有點兒奇怪,因為這段征途本身就足以讓大部分人知難而退。從陸路抵達耶路撒冷,需要在敵對領土步行前進三四千千米。此外,歐洲貴族很清楚他們將面臨的抵抗程度。許多人都加入過拜占庭的雇傭軍,直觀感受過土耳其人的強大。更大的難題在於東征成本。騎士們需要為自身乃至兄弟和兒子的征途籌備資金。此外,他們還要養活一定數量的隨從,例如鐵匠、護衛和仆人,來滿足沿途所需。這些成本加起來很容易達到他們年收入的五六倍,大部分東征者都要變賣不動產或家族財產才負擔得起。許多騎士都依靠富有領主的慷慨贊助才得以成行。當然,沿途劫掠的戰利品肯定可以彌補一些付出,不過這樣的可能性顯然不大。烏爾班二世宣布,收復的所有領土都將還給拜占庭,恢復其帝國的完整性,而違背這一點或是提早退兵返程,將受到絕罰33。

換句話說,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意味著傾盡全家財產,花費不知道多少年時間,前往未知的地點面對真實的死亡威脅。盡管危險重重,但在最富有的那群人當中,東征受到了熱烈的支持。可惜他們當中大部分從耶路撒冷返回時都債台高築,既沒有錢也沒有地,許多人的身體狀況也十分糟糕。

為什麽這麽多人無視烏爾班的限制也要參加東征,原因在於中世紀人們心中深種的虔誠觀念。尤其是在貴族看來,信仰需要當眾展示出來。大領主會斥資建立教堂,保護修道院,借此補償他們殘酷血腥的生活。他們相信,如果自己花費了極大的代價來捍衛本土或國外的教堂,以後在天堂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

加入這次遠征的原因當然還有很多,從參與偉大事業的單純理想到滿足最卑劣的欲望,不一而足。這一切混雜起來,構成了人們押上一切解放聖地的意願。

烏爾班無意間打開了公眾情緒的閘門,宣泄而出的洪流很快脫離了他的掌控。他原本只想召集一支訓練有素的小規模騎士部隊拱衛東方,但第一批前往耶路撒冷的軍隊與此完全不相幹。克勒芒的呼籲可能激起了貴族的良心,但給農民帶來的震撼卻要強大得多。按英國政治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話說,歐洲西北部的窮人“汙穢肮臟,粗野鄙陋,一無所有”。從9世紀到11世紀,維京人的不斷侵襲讓這片土地滿目瘡痍。農田荒廢,橋壩失修,村莊也人丁單薄。由於不再有中央的命令,沒有人可以保護農民免受當地領主魚肉。在烏爾班演講的前幾年,這裏百姓的生活尤其艱難。1094年,特大洪水剛襲擊法國南部,蝗災和疾病便接踵而至。第二年,這裏又出現了嚴重的幹旱和大範圍的饑荒,讓已然高企的致死率進一步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