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七、清廷最後的掙紮(第2/3頁)

吳祿貞到灤州,張紹曾正好借重他的威望來加強廿鎮官兵內部的團結,請他向全體將士講話,他於是發表了一篇動人的演說。他分析革命大勢,講述古往今來成大功立大業的故事,然後宣布他的計劃,他說:“蔭昌已經領清兵南征武昌,北京城內空虛,各位如果願意聽從我的話,我們這時高舉義旗,掩襲北京,必可兵不血刃,然後綏靖士兵,變易帝制,傳檄東南,釋甲寢兵,開天辟地的大事業由此而定,何必談什麽君主立憲。”

他的言論鼓勵了整個廿鎮,於是先電奏清廷,說是他的宣撫工作已收了效,使北京對灤州兵變松弛了戒備,同時灤州方面則積極部署,以灤州張紹曾的廿鎮為第一軍,奉天藍天蔚的第二混成協為第二軍,新屯盧永祥的第三鎮為第三軍;三軍同時發動,會師豐台,以逼北京。這個計劃本有成功的希望,不料廿鎮中有人對革命無信心,馳往北京告變,清廷乃密調灤州火車來北京,以阻止廿鎮運兵。同時因山西獨立,於是派吳祿貞為山西巡撫,調第六鎮的一部分軍隊由石家莊進攻娘子關。吳在灤州聞命,匆匆趕至石家莊,阻止他部下進攻娘子關,自己單騎進入娘子關和山西都督閻錫山會晤,共同商定革命行動。閻乃舉吳為燕晉聯軍大都督,吳閻所商的計劃是:(一)晉軍、第六鎮、第廿鎮三路進攻北京;(二)第廿鎮截斷京奉、津浦鐵路;(三)第六鎮截斷京漢鐵路。吳商妥後仍折返石家莊,以山西巡撫名義回奏清廷,詭說晉軍已受招撫。

吳做夢也想不到他的部下,第六鎮第十二協協統周符麟已被袁世凱收買,於九月十七日包圍正太車站。周率部下謁吳祿貞於辦公室,當吳送周出門時,一名叛將馬惠田突以手槍轟擊,吳遂死難,死時年僅卅有二。周把吳的首級割下,擬向袁討賞,不料袁翻臉不認人,原答允周的第六鎮統制不僅變了卦,還把周的十二協協統職位也取消。後來山西人感念吳,重金購回吳的頭顱瘞於石家莊,至今墓地猶在。

辛亥年九月十二日清廷發表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袁這天離開彰德前往孝感視師,到孝感後致電清廷,極力勸阻“北狩熱河”的擬議。

袁的打算都順利實現,而清廷也接受了他的六項條件,辛亥年九月十九日資政院通過了清攝政王提名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九月二十三日袁浩浩蕩蕩地率領大批衛隊,威武而顯赫地到了北京。九月二十六日組成了責任內閣。內閣名單是:

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

外務部大臣梁敦彥,副大臣胡惟德。

民政部大臣趙秉鈞,副大臣烏珍。

度支部大臣嚴修,副大臣陳錦濤(辭不就)。

陸軍部大臣王士珍,副大臣田文烈。

海軍部大臣薩鎮冰,副大臣譚學衡。

學務部大臣唐景崇,副大臣楊度(辭不就)。

司法部大臣沈家本,副大臣梁啟超。

郵傳部大臣楊士琦,副大臣梁如浩(梁士詒署理)。

農工商部大臣張謇,副大臣熙彥。

理藩部大臣達壽,副大臣榮勛。

上面這個名單中,有許多君主立憲派的人物,如梁啟超、張謇都名列榜上,其實很多人都沒有到北京來就職。袁世凱的用意是想吸收他們作為君主立憲和責任內閣的點綴品,借以表示他的內閣已不同於舊的清政府。

袁閣成立後,宣統的父親載灃就解除攝政王地位,而恢復了他的醇親王封號退歸藩邸。

袁世凱責任內閣組成後,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把清廷的軍事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最切實的基本問題。袁最懂得權術,如果不能控制著軍隊,主持責任內閣也沒有用,所以他在組閣的同時,就要把北方和北京的軍事大權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他已經取得了近畿北洋各鎮和毅軍姜桂題等的節制調遣全權,可是北京城內還有軍咨府大臣載濤(宣統的叔父,載灃的兄弟)統率的禁衛軍,這個禁衛軍在北京就足以使袁不敢恣意作為。這支禁衛軍是載灃做攝政王放黜袁世凱以後組成的,可以說組織這支軍隊的目的完全為了保護滿族親貴。禁衛軍全是滿人,他們待遇好,訓練好,裝備也好。袁世凱組閣後便向清廷建議,革命軍大敵當前,為了振奮軍心,為了鼓勵士氣,禁衛軍應該起一種倡導和示範,皇族大臣也該為臣民表率,所以應由皇族大臣率領一部分禁衛軍出征南方。他的這個題目很光明正大,可是這樣一個提議,就足夠把載濤嚇得魂飛天外。載濤是出了名的膽小如鼠,他一聽袁世凱要點他為帥,立刻找到慶親王奕劻,求他向老袁說情,這一遭免了他的“軍役”。在滿洲皇族親貴中,奕劻是最和袁世凱有交情。奕劻貪財,袁能投其所好,雖然隱居洹上,可是仍不時對奕劻有所報效,因此奕劻任內閣總理大臣時便曾對載灃兄弟宣稱,這個總理大臣職務非交給老袁不可,以此奕劻和袁世凱是很親近的。載濤的請求正合了袁的希望,他同意不調載濤上前線,同時也接受了載濤辭去軍咨府大臣的職務,並立即推薦自己的老朋友徐世昌繼任軍咨府大臣,於是禁衛軍的統率權也由皇族手中移轉到袁系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