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五、和談兩個難題(第2/2頁)

和會召開前,南北雙方都曾下過停戰令,約束雙方軍隊各守原防,一切問題留待和會處理。但是段祺瑞卻要了一個花樣,提出所謂南北兩軍占領區應當維持戰爭發生前的狀態,這就是說,陜、閩、鄂西南三個地區內的南軍都是在戰爭時期發展起來的,這些地區都應當退還北方。他又進一步提出所謂剿匪問題,誣蔑陜、閩、鄂三省南軍為土匪,剿匪不是打南軍,剿匪區域不應當劃在停戰區域內。

由於北方提出剿匪問題,南北雙方於是又展開了“匪”與非“匪”的筆戰。北方把郭堅、樊鐘秀、盧占魁等都說成是土匪。南方質問說,難道於右任也算是土匪嗎?北方承認於右任不是土匪,勸他快快離開匪巢。南方又質問說:“難道陳樹藩所收編的王飛虎、白翎子、徐志毛等都不是土匪嗎?”

南方議和代表到上海後,提出條件,要求全面停戰包括陜西在內。李純提出五項建議:(一)停戰區域包括陜、閩、鄂三省。(二)北方援陜、援閩軍隊均停止前進。(三)雙方議和總代表共同派員到陜西監視停戰。(四)陜、閩、鄂三省由雙方將領劃定停戰區。(五)雙方在劃定區域內剿匪衛民。

除了陜西停戰問題外,還有一個是參戰軍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參戰問題已不存在。可是段系的人已把參戰督辦改為邊防督辦,參戰軍改為邊防軍。同時把參戰借款提用來編組邊防軍。徐樹錚出長西北邊防籌備處。

邊防軍成立了四個師,由傅良佐、曲同豐、陳文運、馬良為師長。這是段對北洋軍失望後,欲以新軍來統一全國的第一步。西南方面在和談前即提出撤消參戰督辦,停止參戰借款,廢止中日軍事協定,解散參戰軍等問題。不過西南方面也知道,如果要北方履行這些條件,徐世昌是無能為力的,這樣一來豈不是把問題更搞糟了。所以這些問題便不作先決條件而作為議題交付和會討論。

中國派遣代表出席巴黎和會的人選問題也是南北雙方爭端之一,這也是對政府的權力問題之一。北京政府指定以陸徵祥為代表團團長,顧維鈞、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組為代表。這個代表團名單中只有王正廷一人是西南方面的,因此西南方面要求加派伍朝樞和王寵惠二人為代表。

前面曾提到北方議和總代表人選問題。本來徐世昌主張由李純擔任,皖系全力反對,梁士詒也被安福系反對,段想要王揖唐擔任,王是安福系首領,西南護法就是反對安福國會,王揖唐自然不是一個適當人選,徐乃宣稱王是眾議院議長,與梁士詒是參議院議長同樣不適宜於擔任議和總代表。最後徐接受了梁士詒的意見,梁北返前在香港曾和唐紹儀見過面,唐表示朱啟鈐是個適當人選。徐乃提朱為總代表。王揖唐和朱啟鈐都是徐世昌的拜門學生,王後來變成段的私黨,而朱則是舊交通系,所以和徐仍保持良好關系。

西南對於朱啟鈐為北方總代表,也有不滿的聲浪,非常國會中約有100名議員聯名通電指責北方增兵陜、閩兩省,缺乏和談誠意。同時認為朱啟鈐是安福國會的副議長,又是洪憲王朝的帝制犯,因此反對。

南北雙方既然在和談前意見分岐而不能調和,因此和談的進度非常遲緩。這時,五國公使在北京接觸頻繁,準備向南北雙方提出措詞嚴厲的第二次勸告。這個消息傳出後,使段和主戰派大感不安,南北的主和力量大為增加,議和問題才得急轉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