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陳炯明叛變(第3/4頁)

在江西前線北伐的各軍,從6月20日後,即不斷接獲孫中山蒙難消息。23日接南雄電,知叛將翁式亮、楊坤如部已經占領韶關,追擊大本營的人員,迫近始興。文官長胡漢民已離韶關,前線總部召開軍事會議,會中有兩派主張:一派主張仍繼續前進,先克南昌、九江,再行應付粵事;一派主張立即回粵,助孫中山平亂。27日胡漢民馳至贛州,報告廣州變亂情形,軍心為之激昂。當晚再開會議,許崇智、李福林、朱培德即決議旋師討賊,議定以粵軍第二軍、滇軍(朱培德部)、福軍(李福林部)及粵軍第一師(梁鴻楷)回粵,分由大庾,信豐向粵境南雄前進。其他各軍則暫駐贛境,李烈鈞留守贛南,以為後方屏蔽。回師行動開始,不料粵軍第一師梁鴻楷抵達信豐,竟不依照原訂計劃,連夜向三南方面退入連平,潛歸惠州,與陳炯明會合。第一師是鄧鏗所手創,北伐入贛後和許崇智等部共同作戰,頗有戰功,不料陳炯明叛變後,始而躊躇不決,繼而甘心從逆,鄧鏗地下有知,真是死不瞑目。

梁鴻楷投逆後,胡漢民主張尾追,先肅清東江。許崇智則主張徑向韶關回師,因已約定滇軍為右翼,許軍與福軍擔當正面合攻韶關,經東江至廣州路遠,孫中山困處兵艦上應急赴援為宜。如果徑追梁軍,福軍獨任回師之責恐力不能勝,而滇軍因不知究竟,易啟疑竇。

胡漢民同意許崇智主張,決定向韶關進兵。

7月2日北伐軍許崇智、李福林、朱培德、黃大偉諸部皆入粵境,自南雄、始興直指韶州,決定攻韶計劃:

(一)以滇軍朱培德全部由江口渡河經仁化向韶州進攻。

(二)以李福林全部沿河左岸,經周田大橋、長壩、黃浪水向韶州進攻。

(三)以第二軍之許濟、孫本戎、謝宣威等由火山、大塘方面向韶州進攻。

其他部隊為預備隊,另以第九旅黃國華部由三南方面還攻翁源。並同立誓約,約詞:“三軍一致,誓同生死,擁護孫大總統,平定粵省之亂,如有異心,天誅地滅。”

許崇智自南雄馳電給孫中山:

“陳逆叛變,圍攻公府,令人切齒痛恨。北伐各軍業已集中南雄,指日進攻韶關,誓必討平叛逆。朱總司令所部滇軍尤為奮勇,業已開拔前進,想叛軍不足當其一擊也。”

許崇智電報到孫中山手中時,海軍方面卻又有不穩的消息。

由於陳炯明傾全力收買海軍,海軍司令溫樹德為何某所挾制,態度趨於曖昧。各艦長有移往西江之意。早在6月2日,孫曾召集海軍各艦長訓話,說明堅守黃埔,艦隊不可移動的理由:西江水淺,如各艦移往,則三大艦仍需留黃埔,如此則海軍分而力弱。何況黃埔地位重要,是廣州的咽喉,又有長洲要塞,其價值較西江為重要。如果大本營一離黃埔,則長洲要塞就可能守不住,廣州水陸形勢全入叛軍之手;海軍一往西江,重來廣州較難,如果北伐軍回粵,就無法收水陸夾攻之效,因此以不動為宜,堅持以待北伐軍來援。

7月5日陳炯明再遣鐘惺可登永豐艦謁孫中山,孫對鐘義正詞嚴地說:“陳明對我只有悔過自首,才可以言求和,因為他是犯上作亂,對亂臣賊子怎有言和可言。”

陳炯明第一次派鐘惺可來求和時,是7月1日,當時魏邦平也登艦謁見孫中山,請示可否讓他調解,孫責魏以大義,勉其效陸秀夫而以文天祥自待。孫說:“宋亡還有文天祥、陸秀夫,明亡亦有史可法。我們今天遭遇叛亂,如果沒有文天祥、史可法,則何以對民國已死無數之同志?”鐘惺可第二次登艦時,魏邦平也派人隨同前來,請示願任調停之責,其辦法為:(一)陳軍退出廣州城;(二)恢復政府;(三)北伐軍停止南下。

其實魏邦平所提三點,陳炯明並未答應,陳的求和只是緩兵之計,一方面向孫中山求和,一方面全力收買海軍,海圻、海琛、肇和三大艦均被收買,打算徑自脫離孫指揮,駛離黃埔,任由魚珠、牛山的叛軍炮台轟擊其余各艦。

7月8日三大艦叛離圖遁的消息經已證實,孫中山乃決心將各艦移駐長洲要塞後方之新造村一帶,免被叛軍封鎖。

當晚11時,海圻、海琛、肇和三大艦升火起錨,離黃浦外駛,孫中山乃下令其余各艦自黃埔上駛,經海心岡駛往新造村附近,掩護長洲要塞,以防魚珠叛軍襲擊。

由於海軍三艦退出,戰鬥實力減弱,孫中山乃決心守衛長洲要塞。9日下午1時,魚珠炮台的叛軍鐘景棠部渡河襲擊長洲。要塞司令馬伯麟部開槍應敵,叛軍死傷甚眾。可是海軍陸戰隊孫祥夫部叛降陳軍,反戈相向,引敵登陸,長洲要塞遂告失守。海上各艦在望遠鏡下看到,憤恨不已,即向魚珠叛軍轟擊,只以距離太遠不能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