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東南的和平公約

民國10年後,盧永祥就成為東南炙手可熱的人物,到了12年曹錕賄選時,正是直系的天下,而皖系出身的盧永祥卻在東南屹立無恙。

盧永祥掌握浙江和上海,反對賄選和反對直系的國會議員又都集中上海,於是他便成為時局的中心人物。盧在浙江擁有四師一混成旅的兵力。自12年6月13日北京政變後,江浙士紳鑒於直皖、直奉二次戰爭終將不免,而浙盧與蘇齊(江蘇督軍齊燮元是直系大將)必將決裂,乃由上海總商會主張仿照庚子年東南互保公約,由兩省軍民長官協議,共同維持治安。浙盧和蘇齊迫於民意,乃通電表示保境安民。

12年6月27日盧永祥通電反對賄選後,黎元洪代表金永炎、政學系代表韓玉宸以及奉天代表、西南代表均麇集杭州,於是杭滬頓成反直系運動的中心,這一來,外間便盛傳直系方面準備以武力對付浙江。

7月中旬,傳說山東督軍田中玉因臨城劫車案的影響,而將去職,直系派王承斌率師督魯,與江蘇的齊燮元聯合以壓迫東南。杭州商會乃派代表到南京請求保全和平,上海及江浙各地團體也要求當局切實保證所謂“保境安民”的承諾。

7月26日安徽軍務督辦馬聯甲到南京,一時謠言頓熾,傳說天津的直軍原擬進駐江蘇,現改由皖南襲取浙江,報上盛傳王承斌部二十三師之兩團已入皖,皖北蚌埠駐軍移向蕪湖集中徽州。曹锳的第二十六師也將南下,於是江浙紳商乃決定在上海開聯席會議,策動和平,安徽各團體也急起響應。

8月上旬,盛傳保定會議通過對浙用兵計劃,據說計劃是這樣的:

將徐州陳調元軍移蘇州,聯合第六師,分三路進兵。第一路分兩面,一面由宜興出太湖進攻浙江的長興,一面由滬寧鐵路向滬松活動;第二路是南下的北軍聯合皖軍由徽州廣德攻浙江吳興、四安。第三路是贛軍由玉山攻浙江的常江。另以曹锳進駐徐州策應蘇皖,以鄂軍為贛軍後路。

浙江方面自然也不示弱,盧永祥派王賓防守嘉湖,夏兆麟防守嚴衢,郝國璽防守溫州,胡大猶防守金華,張伯政守寧波海口,何豐林坐鎮上海。

直系大軍和浙江方面劍拔弩張,國際間立刻有了反應。英、美、法、日四國公使給北京嚴重警告,略雲:“叠接江浙發生戰事之訊,上海及附近地方,外人有巨大利益,如區內發生戰事,利益受損,中國政府不能委卸責任。將來中國政府或該省長官如保護不周,對於損失應擔負全責,且將於保護不周時,以適當手段自衛。”

北京政府怕引起外國幹涉,乃於8月14日分電保定曹錕,洛陽吳佩孚,江蘇齊燮元和浙江盧永祥,請其特別注意。

12年8月16日,江浙兩省紳商在上海成立和平協會,謀聯合各省作避免戰爭的呼籲,江浙兩省的旅京同鄉,亦向兩省當局斡旋。蘇紳張一南草擬了江浙和平公約五條,親自分訪南京和杭州,請兩省當道共同宣言保障和平,終獲兩省當局簽字蓋章,8月20日上海各報刊出江浙和平公約全文,茲錄如下:

(一)江浙兩省人民,因時局漂搖,謠言四起,兩省軍民長官有保境安民之表示,但尚無具體之公約共同宣言,仍不足以鎮定人心,叠經兩省紳商馳電呼籲,仿前清東南互保成案,請求兩省軍民長官雙方訂約簽字,以尊重地方公意,脫離軍事漩渦為目的。

(二)江浙兩省軍民長官,徇地方人民之公意,對於兩省境內保持和平,凡足以引起軍事行動之政治運動,雙方須避免之。

(三)在兩省轄境毗連之處,如有軍隊換防之事,足以引起人民之驚疑者,兩省軍事長官須避免之,其兩省以外客軍如有侵入兩省,或通過等情,由當事之省負防止之責任。於各保其境各安其民之中,仍為精神上之互助。

(四)兩省內各通商口岸,為中外人民生命財產所托。上海尤為亞東最大市場,應由兩省軍民長官飭由各交涉員將此約通告各領事,對於外僑力任保護。凡租界內足以引起軍事行動之政治問題,及為保境安民之障礙者,均一律避免之。

(五)此項草約經江浙兩省軍民長官之同意簽字後,由兩省紳商宣布之。

齊燮元、韓國鈞、盧永祥、張載揚、何豐林。

和平公約雖簽,可是備戰行動仍積極,江蘇方面增兵宜興、昆山,浙江方面增兵嘉湖,安徽方面增兵廣德。因此戰爭的陰影仍在擴大,東南危機依舊潛伏。江浙兩省人民打算更加充實這個和約,加入“兩省交界處駐兵不得過於接近,移防時須得會商同意”,以為保障。另一方面安徽和江西紳商人民也在策動加入江浙和平公約。

9月後,南下的國會議員在上海開會,而黎元洪亦南下抵達上海活動,於是江蘇方面依據公約,責難淞滬當局,外間謠言遂益猖獗,盛傳北方決定對浙江用兵,以制止浙江的反直行動。甚至且指出,軍事行動將開始,由蘇軍取守勢,皖軍取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