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三、蕩平兩廣群魔(第2/2頁)

我們黃埔軍官學校教導團是將來中國革命軍主幹的軍隊,現在已經中外聞名。因為本軍是有進無退的,但自今以往,如有一點失敗,或是退後,我們的名譽亦就保持不住了。如果有一個人退下來,我們全體的名譽就被一個人敗壞,這個退卻的人就是我們的公敵,應該處以極刑。還有一句要緊話,我們要時時想著我們的名譽,完全是自己死的官長弟兄們賜給我們的,他們已死的如何淒慘可憐,我們沒死的同志代他們來報仇才行,切不可因為看見一個同志在陣上打死,我們害怕就退了下來,這種人還能當革命軍嗎?還算有志氣血性嗎?

這次攻興寧,我們不足二千五百人,敵人共有一萬五千余人,我們能打勝他的原因,是全在服從官長命令,團結一致,只有前進,沒有後退。其次就在遵守軍紀,愛護人民,大家跟著本校長,困苦艱難,打了許多勝仗,這是本校長非常欣慰而且很感激。大家能夠百折不回,始終一致的這樣子做下去,不到幾時,就可將三民主義實行於廣東,再推而廣之於各省、於全國,我們就有享福的日子了。

我們自黃埔出發到了興寧,過了千余裏的路,打了很多的大仗激戰,非常勇敢,非常耐苦,這是何等精神。還要知道,我們保護人民,就是實行主義,假使總理在此看見這樣情景,一定是非常欣喜,現在總理雖然逝世,他的靈魂在上,也是可以非常欣慰的,他的靈魂一定會來保護我們的,只要我們努力奮鬥,總可不負我們總理的一番苦心。”

東征大捷後,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乃任命蔣中正兼任潮汕善後督辦,辦理地方善後事宜。4月11日蔣中正令校軍住梅縣。

滇軍楊希閔和桂軍劉震寰在第一次東征時並不積極行動,且暗中勾結林虎,不料黃埔校軍以大無畏精神底定東江,滇、桂軍對黃埔校軍既恨且妒,認為自己聯合起來共有五六萬眾,兵力遠勝校軍,因此於5月中旬滇軍開始集中廣州,潛在白雲山、瘦狗嶺一帶布防;桂軍由東江調赴北江,且有謀攻廣州大元帥府的企圖。廣州大元帥因孫中山去世後已由胡漢民代理。

14年5月13日胡漢民派廖仲愷赴汕頭,當晚在粵軍司令部開軍事會議,由許崇智主持,蔣中正、廖仲愷、朱培德等參加,會中決議放棄潮、梅,立刻回師廣州,由蔣中正任總指揮,全力鏟除革命障礙的楊、劉,以鞏固革命基地。

5月21日蔣中正率領黨軍(即校軍)、粵軍由潮、梅回師向廣州進發。從6月7日至14日,作戰了一個星期即將滇、桂軍完全擊潰,廣州遂重入革命的懷抱。

14年8月20日黨軍正式改稱國民革命軍,由蔣中正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將原來的黨軍第一旅擴充為第一、第二兩師,另將收編粵軍改組為第三師。第一師師長何應欽,第二師師長王懋功,第三師師長譚曙卿。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譚延闿,第三軍軍長朱培德,第四軍軍長李濟琛,第五軍軍長李福林,於是革命軍由此建立。

當蔣中正率師由潮、梅回穗討伐楊、劉的時候,陳炯明殘部表示投誠,回駐潮、梅,但他們並不是真的投誠,所以在14年9月1日再度叛變,進攻留守的粵軍,粵軍不能抵禦,退回淡水,陳炯明軍遂節節西逼,進占普寧、惠州、陸、海豐各縣,蹂躪東江。同時勾結北路的川軍熊克武部,由北江進至通州,南路鄧本殷進犯肇慶,將會攻廣州。廣州國民政府遂下令討伐,這就是第二次東征。

9月28日國民政府頒發征討方略如下:

(一)東江方面:東征軍總指揮蔣中正(以第一、第四兩軍為基幹)。

(二)北路方面:以魯滌平為北路警備司令,節制北路駐軍。

(三)南路方面:以第五軍軍長李福林率屬警衛河南。

(四)廣州方面:以第一軍第二師師長王懋功兼廣州衛戍司令警備廣州。並以第三軍軍長朱培德為總預備隊司令。

蔣中正率軍第二次東征,10月9日圍攻惠州城,14日攻克。20日起進攻潮、梅,第一縱隊於11月4日收復潮汕,7日進占饒平。第三縱隊於10月28日占領五華,31日克復興寧,乘勝肅清梅縣、大埔。東江遂告底定。

兩廣終於在革命勢力日益強大下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