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四、蔣中正的下野與復職(第2/2頁)

民國17年4月1日,蔣中正在徐州行轅除通令第二、第三集團軍期以4月7日開始總攻擊外,並於4月3日召集所屬參謀長至徐面授作戰命令。蔣中正並於4月7日誓師。

蔣所親自指揮之第一集團軍戰略目標,集中優勢兵力,以兩翼包圍擊破魯南及濟寧地區北洋軍進占濟南為主,全軍在徐海、碭山、隴海路以北地區集中,其所屬各軍團按以下位置部署:

第一軍團在徐州東方八義集、大許家、賈旺、利國驛及徐州附近集中。

第二軍團在海州、新安鎮、運河北站附近集中。

第三軍團在豐縣、沛縣各附近集中。

第四軍團在單縣、城武各附近集中。

第二集團軍第一方面軍(孫良誠部)在曹縣、菏澤各附近。

4月10日張靜愚的航空隊偵察發現北洋軍之鐵甲車扼守韓莊、運河鐵橋北端,韓莊東運河北岸工事堅固。革命軍乃展開攻擊,經激戰後,攻克禹王山、勝陽山、王母山、車輻山,當晚攻克台兒莊,北洋軍向嶧縣退卻。革命軍第一軍之第一師進占紅廟、閻莊等處,第三師占領單莊、溝上之線;第二師進至利國驛,第十軍進占莊家場、吳閘子、三叉河。11日占領王莊及郯城。13日占領韓莊、沙溝。

4月14日北洋軍作殊死鬥,孫傳芳在蘇、魯邊界豐沛一帶反攻,為張宗昌聲援。而張宗昌亦親臨前線督部猛攻,革命軍奮不顧身,反復沖殺,擊潰敵軍攻勢,占領臨城。18日攻入滕縣。19日占領鄒縣及曲阜。20日攻入兗州,圍殲北洋軍於嶧縣。

張宗昌所部軍隊,在安國軍七個方面軍團中為數最多,但流品復雜,漫無系統,其番號連張的幕僚亦欠明了。迄大戰前始將軍隊裁並改編,除人槍較多者仍保留師番號外,其余編為中將、少將、上校三種支隊,名目番號始稍整齊,但實際各軍改編者仍不過四分之一,裁撤者僅張敬堯之第二軍,余無變動。而各軍之編制亦終未劃一,每軍人數眾寡不等,有二三師者,有一師者,甚至所部上兵手無寸鐵,亦號稱軍長者。至各軍軍長兼任師長,幾成慣例。其下屬編制亦極紊亂,每連或七八十名,或一二十名,因之戰鬥力亦殊脆弱。至於孫傳芳所部,則仍按北洋軍制(按即前陸軍部頒訂之軍制)的成規編配,官兵亦較有歷史,較有訓練,戰鬥力頗強;惟自南潯路戰敗後,士氣不振,軍實復缺,已成強弩之末。

孫傳芳和張宗昌的部隊自被革命軍於兗州、濟寧擊潰後,即退集泰安、肥城、濟南,而濟南的爭奪更是中外所最關心的一幕。

孫傳芳、張宗昌兩部,自慘敗退至高吳橋、馬坡、泗河、官莊、大廠各附近,又退向博山、泰安,張宗昌打算以泰安天險為恃,企圖死守,孫傳芳則以五師之眾退據肥城,以三個師配備於城外刀山谷、鳳凰莊一帶,構築堅固工事和張宗昌軍聯系,其余兩師則歸馬寶珩指揮,置主力於萬德、界首。

蔣中正於民國17年4月23日,在兗州行營綜合各方狀況,判知張作霖擬借直、魯聯軍之掩護,企圖向東三省總退卻,乃決心使第一集團軍乘勝猛追,攻占濟南,並期在黃河以南將其殲滅。

4月23日革命軍各部隊開始行動。25日賀耀祖指揮之第三軍團於大舍、大石橋線向店台、長城、大萬德、小萬德等地攻擊前進。方振武指揮之第四軍團則向肥城猛攻。其他各軍亦向北洋軍進擊。

5月1日張宗昌、孫傳芳以濟南陷於孤立,勢難久守,乃向德州撤退,革命軍遂攻占濟南,劉峙進駐山東舊督署。

蔣中正於5月2日下午4時由泰安抵濟南巡視,並召集軍長以上軍官會議,指示地方治安事宜,並令各軍駐紮原地待命。同時下達一道重要命令——

“凡張宗昌在山東所設之苛捐雜稅,一律蠲除,著各縣及各機關不得收納,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