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嶽飛必須死(第4/21頁)

隨後,趙構前往建康府,命嶽飛扈從。三月初到達丹陽縣,韓世忠率親兵朝見。四日,趙構在鎮江府單獨召見嶽飛。九日到達建康府後,趙構又一次單獨召見嶽飛,而且是在皇帝的“寢閣”就是臥室裏召見的。皇帝對嶽飛說:“光復國土,中興大宋這項事業,我就托付給你了。從今以後,除了韓世忠、張俊之外,其余的軍隊都交給你節制。”古代漢語中,“節制”一詞帶有約束、指揮、管轄的意義,相當於今天歸嶽飛領導的意思。這相當不尋常,其意味深長之處在於:這個作法與宋朝的帝國傳統相去甚遠。與皇帝素無淵源的嶽飛,得到了皇帝的高度信任。大宋開國一百七十多年,對軍人深切忌諱與防範,還沒有哪一個將領得到過這樣的信任與權力。這道命令一下,嶽飛就將是全國大部分軍隊的實際統帥。以嶽飛所表現出來的軍事才能,統領這樣一支稱得上強大的軍隊,大舉北伐,其成功的可能性並非沒有。如果真的能夠這樣,很可能將深刻地改寫中國歷史;趙構也將以雄才大略的一代偉大君主的形象,出現在史冊之中。可惜,假設對歷史毫無意義。事情畢竟發生了變化,而且變化得一塌糊塗。

從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開始,各地的節度使們逐漸演變成軍閥藩鎮,成了一群不受節制的驕兵悍將,叛亂、割據、混戰層出不窮,導致大唐帝國的衰微與滅亡。其後的五代十國,是典型的有奶便是娘,有槍就是草頭王的時代。弱肉強食是為時代規則。在這個規則之下,兵連禍結,上演了不少“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的悲喜劇,成為一個個短命帝國。宋太祖趙匡胤以此黃袍加身奪得帝位之後,為了避免重蹈覆轍,立即執行了罷功臣、釋兵權、制將帥、立兵制等一整套政策,從而形成有宋一朝根深蒂固的帝國傳統。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如今已經演變成為中國人政治智慧的一部分。解除節度使的行政權、財權與兵權,使之成為一種崇高的榮譽和待遇,是趙匡胤一項意義深遠的設計。為了從體制上限制軍人武夫有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兵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宋朝開國之初就確立了樞密院——三衙——皇帝的統兵體制。

樞密院與中書省“對持文武二柄”,就是說,樞密院是全國主管軍政事務的最高機關,中書省是主管全國行政事務的最高機關,並稱東西二府。其長官有樞密使、副使、簽書樞密院事和同簽書樞密院事。大約相當於今天的首長、副手、助理等等。有時以知樞密院事代替樞密使和副使。樞密院的職責是掌管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以及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的招募、閱視、遷補、屯戍、賞罰等等。尚書省設有一個兵部,在理論上講,兵部的權力很大,差不多相當於國防部的樣子,掌管兵衛、儀仗、鹵簿、武舉、民兵、廂軍、土軍、蕃軍、輿馬、器械等等。但實際上,宋代的兵部形同虛設,頂多是個文書轉移上通下達的文牘機關而已,大權掌握在樞密院。

三衙的全稱是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其職能是“掌殿前諸班直及步騎諸指揮之名籍,凡統制、訓練、番衛、戍守、遷補、賞罰,皆總其政令”。實際上,是負責管理全國軍隊。

而全國軍隊中各部隊的統兵首長,並不是由固定的將領擔任,而是由皇帝臨時委派,稱“率臣”。率臣無定制,品級高低不同,管轄地區大小不同,所轄兵力的多少也不同。通常情況下,是有事時委派率臣,事畢後率臣則要離開部隊,交出兵權。

對於完全不懂軍事的人,想必也能看出,這套縱橫交錯的指揮系統和統轄體制,事實上是把兵權一分為三:樞密院有調兵權,沒有管轄權;三衙有管轄權,沒有調兵權;最後,對部隊有實際指揮權的統兵官由皇帝臨時任命。於是,實現了“發兵之權”、“握兵之重”與“統兵之威”的徹底分離。在這種體制之下,如果還有哪位將軍想要不聽招呼擁兵自重的話,他所需要克服的困難就實在是太多太多了。

與此相映成趣的,是大宋帝國執行得相當徹底的重文輕武、偃武修文基本國策。直到嶽飛生活的時代,重文輕武早就已經成為帝國社會生活的一個風尚,從歐陽修、蘇東坡、辛棄疾、陸遊、李清照這些名字裏,我們完全可以感受到這種時尚的魅力。可以說,宋朝經濟文化的輝煌燦爛,絲毫不遜色於漢唐明清任何一個偉大帝國,甚至可能還要更好。

仔細觀察趙匡胤開創的帝國傳統,真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情。這位純粹赳赳武夫出身的皇帝,為自己的整個朝代,建立起來一個偃武修文的堅定信念,那就是:必須徹底地防範、裁抑、限制軍人武夫們的權勢,否則,他們就會驕橫跋扈,尾大不掉,為害國家。為此,他的做法稱得上是不惜代價。比如,北宋一百七十年間,樞密院長官基本是由文臣擔任的。個別武將出掌樞密院,很快就會受到猜疑而去職。最有名的當數宋仁宗朝的一代名將狄青。此人出身行伍,擔任執政後,遭到文官普遍的、極力的反對,曾經為此掀起過一場真正的軒然大波。而其中反對最力者,就是今天中國人最崇拜、最敬愛的包拯包公包青天。盡管這位狄青人品正直高尚,幾乎是一位無可挑剔的名將。但是不行!武將們耀武揚威為非作歹的時日太久了,給人們留下的惡劣印象太深了。他們必須受到裁抑。他們不但在皇帝面前要俯首帖耳,就是在文臣面前也必須保持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