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這個汗王不簡單(第2/8頁)

朝鮮對後金汗國始終保持著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度,要不然就是苦口婆心地勸告努爾哈赤向明朝低頭認錯等等。假如不是害怕同時在兩條戰線上作戰導致腹背受敵的話,努爾哈赤可能早就跨過鴨綠江去了。

如今,寧遠之役結束後,朝鮮國王已經又一次與明朝默契配合,屯兵鴨綠江邊,似乎隨時準備將手撫到後金汗國的背上來。北部和西北方向,則是時好時壞、時和時掰的蒙古各部族。這些成吉思汗的子孫,雖然已經沒有了乃祖的風範,卻時常聚嘯成群,來去如風,不論是對大明帝國,還是對後金汗國,統統構成了一股誰都不敢小瞧的力量。

比如喀爾喀五部,本來和後金汗國早就結下盟約。如今,一看努爾哈赤吃了敗仗,幸災樂禍之余,很快就和察哈爾林丹汗和解,又靠到明朝那邊去了。當年,努爾哈赤拿下廣寧時,王化貞和熊廷弼扔下關外數百裏土地,一直退進了山海關。努爾哈赤投鼠忌器,無論如何弄不明白這是什麽路數,他擔心戰線拉得過長,竟然把到手的廣大肥田沃土同樣棄之不顧。結果,這些蒙古部落乘虛而入,用這些土地從大明朝和袁崇煥手中換了大筆銀兩。

據說,努爾哈赤活著時,對此就曾經後悔不叠。如今一想起這些,皇太極的心可能仍然還在流血。若不是父汗過於謹慎,當初一步走錯,寧遠城應該已經是後金汗國攻打山海關的前進基地了。

這些,雖然令人寢食難安,卻還不算心腹大患。

對於皇太極來說,真正麻煩的不在外面虎視狼顧,強敵環伺,而是在自己的肘腋心腹之間,在後金國內部。

皇太極對他的臣子說:“治國之道,就和蓋房子是一個道理:打牢基礎,再選用好材料,就一定不會早早倒塌,子子孫孫且住著呢。要是偷工減料,凡事湊合,不塌才怪。”(《清太宗實錄》卷三十六)皇太極所說的地基,大體上說的就是民心民意;所謂好材料,則可以理解成是人才和制度吧。

當時,遼東地區的人口比例,漢族人口大約占90%左右,女真、蒙古族、朝鮮族等占10%。努爾哈赤占領遼東首府遼陽以後,曾經對當地人民發布訓令說:“你們不要以為漢人可以統治長久,我們只是暫時占領,這是妄想。要是真這麽想,你們就是自取滅亡。”(金梁《滿洲秘档》)基於此種理念,努爾哈赤打完薩爾滸大戰,於開原、鐵嶺、沈陽、遼陽等歷次大型戰役之後,都進行過程度不同的種族滅絕式屠殺。而且,那些刀下逃出性命的人,也被當作戰利品,“分配給披甲人為奴”——就是給八旗將士們充當奴隸。

按照努爾哈赤“編漢為奴”政策,每十三個成年漢族男子編為一莊,給牛七頭,耕地的80%供應這些人自己食用,20%上交官家。然後,按照滿族官員的級別分別將這些莊子賞賜給他們,就連最低的備禦,即我們已經很熟悉的牛錄,其職權大約介於今天的營連長之間,也都賞賜一莊。於是,這些莊丁就成了他們的奴隸。據說,在他們的主子面前,這些莊丁很慘,大體上處於予取予求皆聽憑主子的地步。

當時的漢官處境也相當淒慘。最早投奔努爾哈赤的北宋名臣範仲淹之後範文程,雖然滿腹經綸,卻也只是混到了漢語辦事員的樣子,如偏房棄婦般備受冷落,遠不像後來的人們所願意相信的那般被待若上賓、言聽計從如諸葛軍師一樣,這種可悲的狀態一直延續到皇太極繼位。

有資料顯示,這些漢族官員被分配給各貝勒大臣管轄,極少有在朝堂之上慷慨陳詞的機會,因為除了努爾哈赤等少數幾人之外,太多的滿族王公大臣聽不懂漢語。於是,這些同樣聽不懂女真語的漢族官員,便時常需要面對滿洲主子們的嘲笑、臭罵和毆打了。有一種記載甚至談道:他們的財產時常被管轄他們的人強行索取,他們的馬匹不能由他們自己騎用,而要交由滿族官員騎用;他們的牲畜可能被滿族官員以很低的價格買走;他們死後,妻子兒女便要入滿官家中為奴;而他們生前,糧食經常不夠吃,要靠出賣家產、典當財物糊口。(《清太宗實錄》卷十七)

從一些記載中判斷,當時,漢人乃至漢官成年的女兒和年輕些的妻子,可能沒有身心不受到暴力侵犯的權利。或者說得更明白一些吧,就是說:如果八旗勇士強奸了漢人的妻子女兒的話,在努爾哈赤當汗王的十幾年時間,甚至再長一些時間裏,是可以不受懲罰的。這種情形之悲慘,已經將深受孔孟之道、禮義廉恥之類熏染的漢族士大夫們的廉恥心,都剝得幹幹凈凈。

於是,就連皇太極都發出過如下感慨:這些漢官“如在水火之中,苦無容身之地”。(《清太宗實錄》卷三十七)